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发现韩国:一个国家崛起的秘密(组图)(9)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18:54 南方人物周刊
发现韩国:一个国家崛起的秘密(组图)(9)

搞舆论挣不了大钱,想挣钱我早就可以去做别的了 图/大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吴连镐 每个市民都是记者

  OhmyNews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家靠网络原创新闻起家的新闻网站,对既有的新闻传播模式做了完全的颠覆

  它是中国新浪网等网站的未来吗

  本刊记者 陈晓守 发自韩国

  吴连镐,延世大学毕业。“386世代”的典型人物。

  全斗焕时期,吴连镐是学生运动的主角。1986年,因写了一封批判全斗焕的信并散发给高中生,他坐了一年的牢。毕业后到《Mal》(月刊)杂志社工作。1994年他曾撰写一篇关于1950年朝鲜战争时,南韩难民被美军屠杀的故事,5年后,美联社记者崔相君等人因追踪采访这些参与屠杀的美国老兵,获普利策调查报道奖。

  1999年底,36岁的吴连镐离开了工作12年之久的《Mal》月刊,思忖着如何创办一份与众不同的网络报纸。在6位朋友的赞助下,2002年2月,吴连镐以10万美金为本资,凭着“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每一个市民都是记者)这句响亮的口号,创办了网络新闻媒体——OhmyNews网站。

  OhmyNews已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每天的访问人数超过200万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国主要几家报纸的发行量锐减了1/3。OhmyNews曾对总统卢武铉的当选产生了很大作用,以至于卢武铉将当选后的第一次专访机会给了吴连镐。

  吴连镐说,OhmyNews就是一个公众广场,有改革意识的人们在这里相会、交谈,找到信心: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正在改变社会。

  颠覆传统媒体

  这是网站最初的模式:雇请了25个训练有素的专业记者(现为48名),他们负责报道当天最主要的新闻;聘请10位编辑,他们的职责是对将近33000名“市民记者”发来的200余篇文章进行编辑,并贴到网站上。这些“市民记者”可以是任何一位网站注册用户,他们的供稿每篇大约750字,获取的报酬一般是几美元,如果稿件成为头条,报酬是11美元。

  尽管这样,吴连镐说他的“市民记者”并不是靠写文章赚钱,他们是想借此改变世界。与专业记者一样,他们也必须遵守职业约束。他们传来的稿件即时就能发表,编辑有权根据网站视觉效果进行处理。在大部分的稿件后面,都有密密麻麻的跟帖。

  “OhmyNews”的名称,起源于吴连镐对新闻的定义,他认为最好的新闻会让记者发出“Oh my God!”的惊叹,于是“OhmyNews”一词瞬间跳出,以市民供稿为主,“my News”的模式于是产生。而其文体,也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报道体,可以是对话体,可以是书信体,只要能正确传达新信息。

  吴连镐认为新媒体一定有新的表达方式,所以他奉劝市民记者不用模仿专业记者的新闻格式,要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独创性,所以OhmyNews上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新闻播报方式。

  OhmyNews创办时,市民记者数是727人,现在是37000人以上,包括大学生、教师、白领,甚至专业记者。市民记者撰写的主要是他们身边的故事,日常生活。也有关于社会和政治的新闻,比如最近的反 日游 行等。

  OhmyNews从2002年秋季开始盈利,收入主要来自广告(有小企业,也有大到三星这样的大企业),除此还有举办会议所得、内容版权费以及用户的自发捐款。尽管广告收入每年预计有50%的增长,但吴连镐还是对持续盈利没有信心,“我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在我内心深处,我还是个记者。”

  每天有150~200条市民记者写就的新闻发布在OhmyNews上,占总数的70%。吴连镐也承认,最大的问题是新闻的可信度,他们不是专业记者,很容易误报新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hmyNews确定了一个方案:会员注册的时候,规定须用实名;此外要上首页,还得经过编辑过滤把关的程序。

  一些传统的新闻同行对于OhmyNews的运作模式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网站将论坛帖子和新闻混为一谈,这就让人对稿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网站的访问者们(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并不同意这个说法。不过事实是,OhmyNews运营5年以来,不得不发布更正声明只有4次,而且从未有过任何大的法律纠纷。

  OhmyNews何以首先出现在韩国?

  吴连镐说,在某种意义上,OhmyNews是韩国的一个特殊产物。韩国人相对很难获取公开自由的信息,很大一部分人也越来越对主流保守媒体产生不满。而且,韩文的输入十分简单,网上聊天就和对面说话一样快;加上近70%的宽带普及率也为韩国民众的积极参与提供了便利。

  经过5年的发展,OhmyNews的影响力在韩国媒体中排在了第6位,且在年轻人圈子里的影响力日大。尽管网站有其独特的韩国因素,但吴连浩相信,全世界都有这样一种新闻新型消费的需求,他因此推出了网站的英文版本,并已着手跨国合作。

  做舆论界无产阶级

  吴连镐很忙。忙到原定下午2点的采访延后至6点,忙到我们预计会很从容的访谈只进行了四十分钟便告结束,忙到后续的补充采访只能在喧闹的餐厅侧着耳朵努力地听……

  这个吴连镐,他的任何一个员工看上去都比他更像公司的总裁——极为懒散的样儿:衣冠不整,睡眼腥松,皮鞋永远趿拉着,头颅永远高昂着,走路说话却都是,慢条斯理。

  我们对他的OhmyNews的盈利能力多次表示怀疑,末了,他满脸不屑,通过翻译转达:“搞舆论挣不了大钱,想挣钱我早就可以去做别的了。”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志同道合的妻子,结婚时他就告诉过她:你得忍受我不高的工资和不规律的生活。做这个人的老婆,容易么?

  人物周刊:你曾是个优秀记者吗?

  吴连镐:当然。我愿意继续新闻记者的职业,现在当公司总裁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人物周刊: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是偶然而得还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吴连镐:我从事职业记者12年,从1988年开始,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媒体封闭性和垄断性的弊端,1989年就提出“每个市民都是一个记者”的口号。我一直都希望能有新的媒体来替代传统的媒体。保守的媒体言论一直有这样的弊端:该报道的没能报道,或者十分的偏激。

  不该以属于哪个报社来评价记者,而应该通过他是否能写出好的报道来评判。到了2000年的时候,正好网络技术已经成熟到了可以创办OhmyNews的程度,就可以落实自己的理想了。

  人物周刊:卢武铉上台后接受的首个专访就是OhmyNews,客观上为OhmyNews带来了不小的广告效应。你和你的媒体是否倾向于支持卢武铉?

  吴连镐:我们支持的不是卢武炫总统个人,而是他的当选反映出来的韩国政治的变化多少符合我们(年轻网民)所希望的预期,不谋而合的巧合。

  人物周刊:你在考虑向全球扩张,但OhmyNews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吴连镐:互联网的特点是互动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OhmyNews的可操作性将会更强。但是光有技术又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市民的参与以及各种当事人的热情。

  人物周刊:以OhmyNew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会否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取代传统媒体?

  吴连镐:传统的媒体一般指报纸和广播电视,报纸会萎缩,但是还会有一定影响力不至于被取代,广播电视的作用会扩大。互联网也不可能一举将传统媒体攻破,但它们原来的封闭性和垄断性会慢慢地被削弱。

  人物周刊:OhmyNews的目标是?

  吴连镐:我想把OhmyNews的模式在全世界推广,现在还是初级阶段。今年在汉城举行关于市民记者的研讨会;实现多媒体的形式,先在广播电视上实验进行;第二,从现在以批判为主发展到强调建设性的新闻媒体。

  人物周刊:其实在一些国家的主要门户网站上也有近似OhmyNews的一些功能,比如网友评论等等。但如果OhmyNews要在更多国家或地区取得成功的话,要解决哪些问题?

  吴连镐: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OhmyNews要想取得成功很难,非常非常难。我们没有这种局限。没有一个大的民主结构和氛围,不光是专业记者不能自由报道,就更不要说不便管理把关的市民记者。

  人物周刊 :你如何评价你的工作?是一个进步理念的实践者,还是一个从事现实工作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商人,还是各种因素的组合角色?

  吴连镐:12年的理想能够付诸实施,这是我的很大成功。2002年开始有盈利,这也是很大的进步。光在理想上成功是不够的,只是一半,必须在事业在商业上赢得对理想的支持。要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有否考虑过失败?)即使做得不成功也不能说是失败的,本身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以前当记者拿的薪水更加微薄,是舆论界的无产阶级。即使失败了,也收获了人生体验。

  人物周刊:你幸福吗?

  吴连镐:看到自己从来不认识的人上了头条新闻很幸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