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凝聚力面临考验:成员向西方靠拢造成裂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17:25 新世纪周刊 | ||||||||
独联体国家领导人都是前苏联高级官员出身。他们认同独联体的作用,但其后面的接班人,是否会摒弃传统,一味跟随西方就不得而知。今明两年,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即将进行总统选举,这将是对独联体凝聚力的真正检验。 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成为弥合独联体内部分歧的契机。
毕竟这12个国家同在苏联大家庭中生活了70余年,还同仇敌忾抗击过德国法西斯侵略。因此,2005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独联体国家首脑非正式会晤就格外引人注目。 独联体国家首脑非正式会晤体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诚意。会议一反往日在政治问题上的纠缠不清,独辟蹊径地签署了人文合作声明,文化、经济和安全合作将成为独联体未来发展的新走向。 从某种程度上说,独联体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国正视和发挥好彼此间的凝聚力,以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难题之一 成员国向西方靠拢 作为独联体的火车头,俄罗斯的政策事关这一组织的成功。独联体成立之初,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大家庭而自立门户。对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它们采取了一种被动观望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与此同时却积极向西方靠拢,从而加深了独联体内部的裂痕。 当时的俄罗斯显然是自顾不暇。迫不及待地想将这帮穷弟兄、穷包袱甩出去,为此,对这些国家的离心倾向也是视而不见。而俄之所以要保持和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主要是为保护其在这些国家众多侨民的利益,而不是将独联体视为巩固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 不少俄罗斯政治家甚至认为,独联体是各加盟共和国文明离婚的俱乐部,避免了发生南斯拉夫那样的血腥内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独联体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俄罗斯在对待其他成员国时,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相当严重,总是将自身主张强加于人,这很容易引起这些国家的反感。在2004年年底的乌克兰总统选举中,俄力挺心仪的候选人亚努科维奇,普京更是亲赴基辅为其助选,并匆忙承认其在大选中获胜,最后使其陷于相当尴尬的境地。 摩尔多瓦原本“亲俄情绪”高涨,共产党人出身的总统沃罗宁甚至表示摩有意加入俄白联盟。只可惜好景不长,由于俄罗斯在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派驻军队,并提出了“联邦化”的解决方案,摩国内政党认为这是在助长德河沿岸的分裂势力,对此大为不满。 沃罗宁就曾抱怨道:“有人给摩尔多瓦当头一棒,打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摩一直对其友好的俄罗斯。”从此,摩尔多瓦转而向北约靠拢。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俄军迟迟不从驻格军事基地撤军,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拒绝出席5月初在莫斯科召开的独联体峰会。还有就是压低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价格,此举也令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深为不满。 解决之匙 俄罗斯紧急斡旋 近年来,俄罗斯似乎意识到过去政策的危害,开始修正其对独联体国家的策略。普京频频出访这些国家,着手解决双边关系中久拖不决的棘手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俄军事基地、边界以及油气管道。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租赁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的延期协定,开始按时支付每年1.15亿美元的租金。同时,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协商解决了刻赤海峡边界危机。 经过紧急斡旋,俄格双方总算解决了军事基地纠纷。5月25日,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表示,格鲁吉亚“不会部署北约军事基地,格鲁吉亚愿意努力发展与俄罗斯的睦邻关系,而不是与俄疏远。” 尤先科当选后,俄罗斯马上向他发出了访问邀请。5月8日,双方举行高层会晤,确定了15个合作项目,并成立了国家间合作委员会,乌克兰表示“不退出统一经济空间。” 吉尔吉斯斯坦政变后,俄罗斯一直与巴基耶夫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在能源和春耕方面给予了大量物资援助。作为回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顶住了美国的压力,不让其部署“AWACS”间谍飞机,并表示愿意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在南部城市奥什设立军事基地。 难题之二 颜色革命的困扰 90年代中期,俄罗斯忙于国内事务,美国趁虚进入独联体国家。华盛顿的第一步是进入中亚腹地,控制里海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阿塞拜疆,美国斥巨资兴建巴库——杰伊汉石油管道,与俄罗斯争夺里海丰富的油气资源。 这条管道经巴库、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全长1730公里,投资25亿美元,虽说路线本身很不理想,但却能摆脱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在石油出口方面对俄罗斯的依附关系。连西方专家也承认,该管线经济价值极其有限,算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政治管线”。 借着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之名,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国际机场设立军事基地,并对俄罗斯虎视眈眈。面对巨大的金钱诱惑,预算捉襟见肘的吉尔吉斯斯坦对此无法拒绝。1400万美元的租金和7000美元一次的起降费用,美国一年要向吉政府支付4500万美元,相当于吉GDP的2%。 石油、军事利益固然重要,但美国的图谋远不只于此,在独联体国家推行本国民主价值观,扶植亲西方势力,将俄罗斯置于铁钳包围之下,才是它的最终目的。所以,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背后,都有美国的暗影。 美国在颜色革命中频频得手后,在压缩俄罗斯行动空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欧更是通过北约和欧盟东扩,对俄罗斯进行围堵。2004年北约东扩后,西方事实上已筑起了北起波罗的海,经黑海和中东,再延伸至中亚的包围圈。 如今,美国又想利用乌克兰遏制俄罗斯。布热津斯基直言不讳:俄罗斯与乌克兰加在一起将成为帝国,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只能算个普通国家。而乌克兰已经成为继埃及、以色列之后的第三大美援接受国,美国的居心昭然若揭。 目前,美国和欧洲将下一个目标对准白俄罗斯。5月17日在华沙举行的欧洲委员会第三次首脑会议强调,白俄罗斯是“唯一被排除在欧洲委员会之外的欧洲国家”,而促使白俄罗斯民主化是委员会最近几年最重要的任务。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俄罗斯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它实在难以满足经济落后的其他成员国在经济方面的要求,这令它们对独联体缺乏信心;面对美国发起的颜色革命,它仓皇应对,已经乱了方寸。 解决之匙 加强“软实力”攻势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之势,俄罗斯意识到,由于经济衰微和国际地位日颓,文化和教育才是它能够有效影响独联体国家屈指可数的工具之一。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就在乌克兰橙色革命如火如荼之时,莫斯科现代人剧院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巡演仍然是场场爆满。于是,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于2005年4月增设了对外文化合作局,该局的任务是在这些国家创办莫斯科各大名校的分校,成立俄罗斯文化中心、让俄罗斯电视节目广为传播,这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学说不谋而合。 独联体国家的知识分子及精英受莫斯科文化影响很深。俄罗斯高校在独联体各国开设的分校,深受当地中产阶级的欢迎,俄政府希望将之作为培养亲俄人士的摇篮。与政治、军事手段相比,采取文化攻势不会招人嫌怨,亦不会被指责俄怀有帝国复辟的野心。 而最初一味倒向西方的国家,时间长了,终于发现对方是口惠而实不至。它们也开始采取折中的态度,对独联体倾注更多的心力。 难题之三 地区合作组织的挑战 在后苏联地区,一系列区域合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对独联体构成了严重威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组成的古阿姆集团。该组织于199 9年7月成立,得到了美国从政治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与独联体分庭抗礼。 就在独联体首脑莫斯科会晤前夕,上述国家却召开了古阿姆峰会,签署了《为了民主、稳定和发展》的声明,主张把 “古阿姆”这一地区组织转变成一种能够促进各成员国发展经济、确保稳定与安全的机制。 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作为观察员出席了会议,该组织也正在逐步演变为以乌克兰为主导的后苏联地区的核心组织。这意味着独联体已被分为了两半,一部分继续留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内,另一部分则会投入欧盟和北约的羽翼之下。 而在独联体内部,各国间的关系也是亲疏有别,有俄白联盟,有“中亚合作组织”、有“关税联盟”、有“统一经济空间”等,各行其道,这实际是对独联体经济、政治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 解决之匙 发掘潜规则魅力 虽然苏联原有的经济链条和计划分工体制已被打破十余年,但各成员国都存在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软肋,只有互相依存,才能共同发展。 如乌克兰虽然资源丰富,但石油和电力却极度匮乏,其90%的石油和80%的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军力薄弱,需要俄罗斯军队守卫边界;而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相当严重,拖欠着巨额债务????而俄罗斯正是利用这一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逐步掌握了在独联体事务中的主动权。 中亚国家与阿富汗毗邻,面临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诸国成立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作用日益彰显。该组织在中亚驻有35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并定期举行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这对稳定中亚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这样的一系列运作,独联体的向心力日益体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向亲美的乌兹别克斯坦于5月5日正式退出了它一手创立的古阿姆组织,理由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乌不可能落实该组织规程中规定的经济和安全宗旨”,这表明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向俄罗斯和独联体靠拢。 撰文/童师群 (作者系前驻中亚国家资深新闻记者)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