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纳博科夫的文学侦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0:44 青年参考

  马策

  《文学讲稿》,(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36元

  在世界作家英雄榜上,纳博科夫是个令人目眩的名字。《洛丽塔》的开头,他的舌尖如何发音、如何吐出一个少女的 名字,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他还是个蝴蝶研究者,好像也
是个国际象棋研究者,他的《诗歌与问题》中的“问题”就是有关象 棋的讨论。流亡柏林时,他还教过拳击和网球以维持生计。当然了,按照法国文艺理论家蒂博代的分类,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 也称得上是大师批评,尽管他的批评只是以“文学讲稿”的面目出现。

  1940年,纳博科夫被希特勒赶出欧洲,继续朝美国流亡,辗转在几所大学讲授文学课。《文学讲稿》就是根据他 以讲课为目的的讲稿和笔记编辑而成的(主要是在康乃尔大学讲授“欧洲的小说大师”讲稿结集)。在厄普代克为这部讲稿写 的前言里,他提到他的妻子曾经是纳博科夫的学生,她在课堂上学到的主要教义,就是“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 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这意思是说,艺术大于思想。纳博科夫本人更是开宗明义,“我的课程是对神秘的文学结构的侦察 ”。他侦察的是七位大师的七部名著: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斯 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然是艺术侦察。纳 博科夫从细节着手,穿透由语言、意象、结构、文体和风格造就的文学迷津,带着那个年代时兴的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气质。

  多年以后,作为作家的纳博科夫,一定还记得少年时期他常听父母和家聘法国小姐给他朗读文学作品的那些个漫长的 白夜。他的心灵自幼就被经典名著所熏陶。

  多年以后,当纳博科夫以大师级作家的身份讲课时,他比职业教授更能让人信服的地方,就在于对文学操作的亲身经 验,更能洞悉文学秘密。蒂博代其实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师批评的———批评者本身就是文学大师———它显然高出教授 的职业批评。因此,《文学讲稿》中的纳博科夫就像一个高级技师或生物解剖学家,将一部文学机器(躯体),一个一个零件 (器官)逐一拆解(肢解)。这一拆析过程,既是纳博科夫文学见解如何形成的过程,也是经典作品如何生成的过程———他 具体而微地揭示了文学的创造秘密。

  纳博科夫把伟大的小说当做了不起的神话故事。他认为,那个孩子高喊“狼来了”而他后面根本就没有狼出现的时刻 ,就是文学诞生的时刻。作家是发明狼的幻觉的那个小孩,一个伟大的魔法师。那么,《文学讲稿》就如同将魔法师手上的红 布揭开了,泄露了魔法的招式。纳博科夫还认为,优秀的读者应该用心灵、脑筋和敏感的脊椎骨去重复阅读天才之作的艺术魅 力。如果仅就授课而言,《文学讲稿》就是想把学生造就成优秀的读者。纳博科夫把与学生的课堂交往看做是“由我的声音和 耳朵组成的花园之间的交往”。

  比起美国批评家布鲁姆正经八百讨论经典名著的《西方正典》,《文学讲稿》要好读得多,毕竟它给出的见解是那么 的深入浅出、简洁明晰。而前者正是蒂博代所谓教授的职业批评的典范,相对要枯燥、沉闷、概念得多。如果再比起国内作家 (如马原、王安忆)的大学文学讲稿来,其心智更是高下立判。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