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专题 > 正文

分析:朝鲜发表强硬声明显示对共同声明领会深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4:51 南方人物周刊

  朝鲜的强硬,是建立在对共同声明的深刻领会和对目前国际形势和大国心理的精微体察之上的

  始于1994年的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在时断时续地进行到第四轮时,终于在9月19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朝鲜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作为交换条件,美国确认自己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
,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而且,双方还承诺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而在此前,由于会谈久拖不决,分歧严重,国际社会对六方会谈的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甚至有评论家认为:六方会谈就像一个快要走上刑台的死囚。在此背景下,六方会谈突然柳暗花明,让人们惊喜不已。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声明,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吝啬笔墨,对六方会谈阶段成果大加赞赏,联合国秘书长、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席也都发来了贺电。

  然而,《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墨迹未干、朝鲜代表团甚至还没回到平壤,朝鲜外务省就在第二天发表了语气强硬的声明,为全面弃核设置了前提条件:美国必须先帮它建立轻水反应堆。

  而为促成各方达成协议,东道主中国这次做了卓越的努力,显示了很高的外交技巧。据《纽约时报》披露,中国在提出《共同声明》草案后,规定不容随意更改,各国代表只能纷纷向国内高层请示,拖延数日才尘埃落定。而韩国为促使宣称已经退出六方会谈的朝鲜回到谈判桌前,承诺了大量的经济援助。美国也在轻水反应堆的问题上做出了明显的妥协。但这一切,朝鲜似乎都视而不见。

  朝鲜的做法,被很多人认为是出尔反尔的不理性行为,但在笔者看来,朝鲜这样做是深思熟虑的。它的强硬,是建立在对共同声明的深刻领会和对目前国际形势和大国心理的精微体察之上的。朝鲜像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在落子之前,已经预见到了之后的许多步。

  首先,由于《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的内容非常宽泛,是一个原则性的声明,没有列出各方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或时间表,这就为各方各取所需,利用共同声明打马虎眼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如《共同声明》中有这样一段话: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而平壤9月20日发表的声明显然认为,“适当的时候”就是在朝鲜拆除核项目之前,但美国的立场认为“适当的时候”是在拆除核项目之后。这种“鸡生蛋或蛋生鸡”式的争论,导致承诺的落实难以兑现。

  而且,共同声明中的各种承诺,一旦执行起来会有很多争执。比如说,国际社会对朝鲜的核查问题。因为整个核查过程需要朝鲜有责任的配合,公开整个计划,包括设施、持有钚原料数量、拥有的各种核子器材以及任何与“朝鲜从事浓缩铀”有关的细节,因而进展异常艰难。早在199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团就曾对朝鲜进行了核查,但后来双方出现了很不愉快的情势,2002年朝鲜宣布开启被冻结的核设施并拆除了用于检测的摄像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在很多国家都会碰到钉子,今后在朝鲜核查时碰到具体问题再起事端并非不可能。

  其次,在现实的层面上,朝鲜牵涉到中国、俄罗斯的根本利益,即便朝鲜有过分之举,中俄也不会坐视朝鲜的崩溃,在关键时候仍然会拉朝鲜一把。朝鲜是太平洋国家斗争的一个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现在至少还不能与中俄同时正面冲突。而在

伊拉克乱局每况愈下和伊朗核计划问题升温之际,华盛顿迫切需要避免多方作战的被动局面;布什总统因为在 “卡特里娜”飓风后声誉受损,也极需在外交上取得突破。

  对这些,朝鲜洞若观火。而朝鲜自己手中只有一张王牌,一旦抛出,以后再把美国拴在承诺上就很难了。况且,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朝鲜通过反复打“核”这张牌,得到了世界前所未有的瞩目,一次又一次尝到甜头。1994年的那一次,朝鲜以冻结已有的核计划为代价,换取了美国在

能源方面的援助。随后几年,朝鲜不断地用研制导弹一事作为筹码,与美国政府和各国讨价还价,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在这种游戏的效果屡试不爽的情况下,朝鲜显然有兴趣继续玩下去。

  六方会谈进行到现在,尽管成果有限,但国际社会公认中国是外交上的最大赢家: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对东北亚局势无与伦比的支配性影响,华盛顿更欠了北京一个大大的人情。但从实际利益上考虑,朝核问题和平解决的最大赢家是朝鲜人民:朝核问题如果导致战争,生灵涂炭、万劫不复的是韩国和朝鲜的平民大众。而一旦擦枪走火,弄假成真,朝鲜就应该扪心自问:地大物博、实力雄厚的前苏联尚且无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我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又怎么能跟美国玩下去?赵晓

  相关专题: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