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纵观俄以韩三国的“假想敌”部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8:40 环球时报 | |||||||||||
在军事上让美国佩服的国家恐怕没有几个,但近日美国防部公开宣布要向俄罗斯、韩国、以色列三国学习。美国防部最近在总结伊拉克战争以来的经验时着重指出,驻伊美军频频遭到袭击,伤亡人数不断上升,且没有应对武装分子的有效方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军平时对“假想敌”部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假想敌”部队在日常训练中的作用。为此,美国防部已要求美军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和借鉴俄罗斯、韩国和以色列在建设“假想敌”部队方面的成功经验。 “007”电影剧组向俄军借武器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有一个专供俄罗斯陆军进行模拟实战训练的军事训练中心,在这里有一支与俄罗斯诸兵种完全不同的专业“假想敌”部队,它是第32近卫团。随着俄军针对车臣分裂势力和境内外恐怖势力作战任务的增多,俄国防部准备扩大该部队的职责,让它扮演“恐怖组织”的角色。 第32近卫团曾是苏联红军的王牌部队,美苏冷战开始后,该部队被改编为“假想敌”部队,主要任务是组织陆军重型师、旅和营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中,进行近似实战的诸兵种合成训练,同时从参训部队中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为陆军的训练、作战、编成和装备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苏联解体后,第32近卫团的地位并没有下降,俄罗斯陆军每年都要由它出面组织数次师、旅团规模的演习。 第32近卫团的名气还出自它的装备,该团装备的全是超编的T—55/72/80坦克、BMP—1/2步兵战车,BRDM侦察车等俄国产装备,美军的M60A1主战坦克、M113装甲车、英国的陆虎越野车数量也不少,这些装备要么是阿拉伯国家赠送的,要么是俄政府用自己的军火换来的,它们完全根据演习设定的场景出动。这些武器的种类之多,连好莱坞的导演也曾慕名求助。1995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第17部 “007”系列电影《黄金眼》,亲自到第32近卫团基地选武器,结果该团的T—55坦克、米—35直升机、萨姆导弹后来都成为追杀詹姆斯·邦德的利器。 韩国“影子部队”模仿朝鲜 在今年9月3日结束的美韩“乙支焦镜”联合演习期间,韩国第3集团军获得了一个营规模的“影子部队”的配合。这支被韩国人苦心打造的部队号称“除了效忠对象不是朝鲜,一切都是朝鲜的”,该部队由从韩国陆军各个单位抽调的基层士官组成,完全按照朝鲜人民军最强悍的第8特种军的标准进行配备和训练,以方便韩军其他部队熟悉朝鲜特种作战的样式。 “影子部队”跟朝鲜第8特种军一样,模拟通过海上或空中平台投送至敌人后方,单兵只携带维持基本生存的少量干粮,主要携带多达20公斤的武器和侦察装备。他们乘坐韩国陆军航空兵提供的MD500直升机或空军的运输机,潜入山区和韩军的重要工事附近,仿照朝鲜特种兵“破坏”电线和通讯站点,“袭击”孤立的美韩军巡逻队,通过无线电台向上级报告美韩军的集结地、仓库和交通枢纽的方位,“帮助”导弹部队确定打击目标。 “影子部队”还进行徒步穿越封锁线、长距离泅渡等强体力训练。为了隐蔽行动,他们得靠随身行军镐乃至双手,在“非军事区”挖地洞、地道藏身和潜入。一些没有选进“影子部队”的韩军士兵都庆幸自己没有去受这些“难以忍受的痛苦”。 以军“假想敌”都是“阿拉伯通” 为了实现“以夷制夷”的目标,以色列国防军积极发挥“假想敌”部队的作用,使自己的部队适应在复杂的阿拉伯人社区作战。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著名的Mistaravim部队,这支部队除了训练自己人外,也要进行秘密行动。 “Mistaravim”是一个由阿拉伯语演变而来的希伯来语,意思是不但说话和穿着像阿拉伯人,而且非常熟悉阿拉伯风俗与习惯,即所谓的犹太“阿拉伯通”。以色列组建Mistaravim部队的时间比1948年以色列宣告立国还要早,当时是作为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秘密抵抗力量,向英国占领军和阿拉伯人发动一场有限战争。 目前Mistaravim部队人数并未对外公开,他们的训练基地位于内盖夫沙漠深处,那里有按1:1比例建造的阿拉伯人房屋。以军眼中钉“哈马斯”也在这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哈马斯”生产卡桑火箭和组织人体炸弹袭击的手段,都是Mistaravim部队教官研究和模仿的对象。以军特别是南部军区的部队大多要在Mistaravim部队接受对抗训练。Mistaravim要教授兄弟部队阿拉伯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如何伪装成阿拉伯平民等。在实战演习中,Mistaravim部队往往穿上“哈马斯”的便服,有的还戴上“哈马斯”的绿头巾,手持AK47步枪RPG-7火箭筒,甚至在秘密地点遥控路边炸弹,出其不意地让以军受训部队吃这样或那样的亏。 在近年的巴以冲突中,Mistaravim部队往往还要去干自己的老本行———乔装到巴勒斯坦武装内部去搜集情报。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18日第十二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