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遭遇移民问题困扰 半数国民担心威胁安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0:06 环球时报 | |||||||||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常喆 肖德全 这些年俄经济逐步好转,但人口却日益减少,这使俄罗斯政府和学者非常担心。不久前,一位学者神情严肃地对记者说,如果再不大力吸引移民,不仅将导致劳动力大量短缺,最终拖垮俄罗斯经济。另外,征兵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届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将面临无人守卫的境地”。尽管人们心知肚明,吸引移民是解决俄人口问题短期内最有
“俄罗斯人的俄罗斯” 近几年来,俄罗斯的民意调查机构一直非常关注人们对移民的态度。11月11日,俄罗斯著名民意调查分析机构列瓦达中心公布了有关移民问题的最新调查结果,令许多学者感到震惊。该中心在俄46个地区128个居民点随机调查了1880名俄罗斯人,结果表明,59%的俄罗斯人要求限制外来移民的流入,而2002年这一指标为45%,2004年增加到54%。主张利用外来移民为俄罗斯造福的人数却不断减少,2002年占44%,2004年已经降到38%,今年又减少到36%。此外,半数被调查者主张限制高加索移民的居留,46%的人主张限制中国移民,42%的人反对越南移民,31%赞成对原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移民进行限制,主张限制茨冈移民和犹太移民的人分别为30%和18%。37%的被调查者认为,俄罗斯的许多问题都应怪罪非俄罗斯族人。这些数据普遍比去年要高出3%以上。对于这个调查,俄许多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进行了报道。俄媒体惊呼,“俄罗斯人的俄罗斯”这一口号现在在俄罗斯越来越受欢迎。 据俄罗斯媒体统计,最近几年来,成为俄罗斯人排外心态牺牲品的外来移民的数量不断上升。每隔几天报纸上就会刊登一条外国人在街头被殴的消息。虽然直接参与袭击外国移民的只是少数极右翼分子,可让人寒心的是,外国移民在大街上被打,几乎没有当地人会出面干涉,甚至许多离现场不远的警察也对此视而不见!记者曾经就此和一些俄罗斯人讨论过,原以为他们会为外国人的处境感到忧虑,可结果发现,这种危险的排外态势被他们当成可以接受的一种客观现实。他们最经常的回答是:“有这么严重吗?”个别人甚至毫不掩饰对某些外国人的歧视,声称高加索人就不干什么好事,他们被打死也是活该! 列瓦达中心的创始人、社会学家尤里·列瓦达针对这份调查担心地指出,排外情结存在于俄罗斯各个年龄层,与政治信仰无关,民族主义情结如今几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排外情绪随着政治经济形势起伏 许多专家认为,俄罗斯人的排外情绪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沙俄时期,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俄罗斯族作为“建立帝国的主体”,相对其他民族享受着特权,因此也产生了一种歧视其他民族的优越感。苏联时期,也有领导人宣扬俄罗斯族是苏联各民族中“最杰出民族和领导民族”,从而使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更加根深蒂固。民意调查显示,在1989年之前,20%的俄罗斯族居民具有公开的排外意识,其中具有进攻性排外意识的人占6%—12%。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排外情绪迅速增长,加深了民族关系危机,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后,俄实行“休克疗法”等一系列改革,致使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老百姓心理落差巨大,失落感强烈。另一方面,大批的外国商人和劳工进入俄罗斯,他们当中不少人的生活水平比普通俄罗斯的老百姓要高,这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人作为“大国居民”的自尊心,因此一些人错误地将自己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归咎于外国移民抢了他们的饭碗,对外国人产生非理性的仇视心理。一些专家注意到,俄罗斯排外意识随着俄罗斯经济和政治形势的潮起潮落而起伏不定。例如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排外情绪曾大幅攀升。1996年,认为外来移民对俄的安全和秩序构成威胁的只有33%,2000年则飙升至56%。 俄罗斯社会急剧转型后,俄罗斯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也不断壮大,目前在俄活跃着40多个极右组织,其中16个被极端分子所操纵,追随者达50万之众。其中尤以“光头党”危害最大。其他各派政客为了角逐权力也竞相打出“排外”旗号。俄国家杜马独联体事务委员会一名副主席、“祖国”党议员萨维利耶夫日前公开发表声明,称外来移民是“潜入白人领地准备发动起义的野蛮人”,要求俄罗斯人“种族团结”。莫斯科市议会领导人普拉多诺夫说,莫斯科马上将举行议会选举,因此一些人想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赢得一部分选民的好感,以便获取政治利益。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有的俄罗斯官员不愿承认“光头党”等极端组织的存在,也没有制定针对极端组织闹事的法律。一些官员把“光头党”的暴力行为淡化为“普通流氓集团滋事”,对“光头党”在莫斯科广场上的集会,警察部门竟然形容为“反对美国向俄罗斯出口鸡肉的抗议”,俄罗斯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曾一度引起了严重的外交纠纷。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