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专访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我对日中关系有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9:25 环球时报

  

专访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我对日中关系有信心
村山在接受采访。

  孙东民摄

  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孙东民王庆英

  “在过去不太遥远的一个时期内,错误的国策使日本走上了战争道路,日本国民陷入了存亡的危机。由于进行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和痛苦。为避免将来重犯这样的错误,我毫不怀疑地面对这一历史事实,并再次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这就是著名的“村山谈话”。1995年8月15日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之际,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就历史问题发表正式谈话,“我们应该铭记在心的是,回顾过去,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展望未来,不要走错人类社会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这是日中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村山富市这个名字也因此为中国人民所熟悉。5年前,村山先生退出政坛,现在位于九州大分市的老家安度晚年。近日,记者来到大分市,探访了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画册里的故事

  村山先生的住所是一个临街小院,东面是传统的日式门,朝北是个停车场,有4个车位。门口没有门铃,记者按当地习俗说了句向主人打招呼的话,就见一位穿戴整齐的和蔼老者迎了出来。他就是村山富市先生。

  沿着一小段石子路,村山先生把记者引进屋内。记者观察,会客室不大,有纸门与另一个房间相隔,一个长条茶几,3个沙发,靠墙放着一架钢琴,还有个老式柜橱,这些东西占满了会客室的空间。

  不等记者发问,村山先生就高兴地谈起了近况,本月刚去西安参加了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采访中,记者特意送上纪念中日关系的《共同构筑和平与繁荣》画册。村山先生马上就从画册里找到和自己有关的照片:一张是1995年5月作为日本首相访华时首次参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照片,当时他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了“正视历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的题词;一张是2000年访华时与胡锦涛副主席在一起的照片,当时他作为日中友协总顾问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日中友协成立50周年庆典;一张是2002年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访华时,作为主宾与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步入人民大会堂的照片。翻着画册,60年中日风云仿佛又浮现眼前,村山先生沉浸在回忆当中。

  一对节俭老夫妻

  村山富市1924年出生在一个渔民之家,年轻时从事工会运动,1972年进入中央政界,担任过社会党委员长。1994年6月,他被推举为日本第81任、第56位日本首相,建立了社会党、自民党、先驱新党三党联合政府。

  虽然年事已高,但村山先生脸色红润,腰板挺直,动作敏捷,丝毫看不出是年过80的老人。记者问他健康秘诀,村山先生爽朗地笑了,他说很简单,就是平时吃素,每天外出散步。

  村山先生的家整洁简朴,记者打量屋内时发现似乎新装修过。村山先生说:“这房子是祖辈留下来的。战争时遭到空袭,周围的房屋大都塌了,我家的房子侥幸没倒,但是房梁歪了。我没有什么钱,从政后竞选活动开销大,所以拿不出钱也没有时间翻修,只好凑合着住。那时没有围墙,出门就是大街。房梁不正,下雨天有时屋里还漏雨。现在的小院子以前是块菜地。因为住宅简陋,前些年老有观光车到这里参观,导游请游客看‘总理大臣的居所’。退出政坛才有了点积蓄,去年刚装修,加了围墙,开了个门。”

  记者还了解到,村山先生不当首相后,还有两个警卫,后来不当国会议员了,警卫也撤了,也没有秘书,做什么事都靠自己。到东京办事时,他就住在女儿家。家里的生活来源全靠当国会议员退休后发的“议员年金”,看病也没有特别照顾,和普通百姓一样。

  这时,村山夫人端上茶点,说是刚做好的“馒头点心”。村山夫人中等身材,花白头发,面色红润,温柔干练。夫人曾在大分县厅的食堂里干过27年活,后来因腰腿不好辞了工作。“村山当首相的消息是我在东京一家医院做例行复查时听说的。”她说。

  为日中友好奔波

  退出政坛后,村山先生仍为日中友好奔波。村山现任日中友好协会全国本部名誉顾问,还是亚洲妇女基金会的理事长。凡是与日中关系有关的活动和重要庆典,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总有他的身影。村山先生在讲演时曾表示,日本领导人如果真的为了国家利益考虑,就应该听听中国、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的声音,不要再参拜靖国神社。在今年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讨论会上,他提交书面发言并疾呼,20世纪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拘于国家国民利益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非常危险,而歪曲历史事实,认为自己国家正确别的国家不对、只有自己优秀而别的民族低等,这种想法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

  村山先生说,战争过去60年了,日本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展关系极为重要。日本应正确认识并处理包括靖国神社在内的历史问题。他说:“日中关系肯定会好转,这是大势。”他指着画册说,正如画册上写的,日中要“共同构筑和平与繁荣”。

  天色渐晚,采访结束时,村山夫妇把记者送到门外,并嘱咐开车要小心。在门外,刚要拍张合影,突然随着一片“哇”的叫声跑过来一群十几岁的学生,不由分说挤到老夫妇身边,争先恐后与村山先生握手。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神情中,我们看到了老人在日本青少年心中的地位。▲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25日第五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