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开放的地区主义”如何开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0:24 东方早报 | |||||||||
文 庞中英 颇有些讽刺意味,首次东亚峰会的东亚性并不强烈,反而出现了“非东亚化”的势头。且不说无论如何不能算东亚国家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日本在这个峰会中实际上还是要代表美国的。名为“东亚”的东亚峰会,其实与上月在韩国闭会的APEC没有太大区别,我把它叫做“小APEC”。
1980年代后期,亚太地区合作打出了个冠冕堂皇的旗号———“开放的地区主义”。不过,直到现在,开放地区主义的APEC也没有结出可观的果实。金融危机那会儿,东南亚国家不仅没有得到APEC成员美国的大力援助,反而自彼岸“收获”了一片批评“东亚模式”的声音。 为此,东盟决定在APEC之外另起炉灶,“10+3”诞生了。一时间,人们还以为马哈蒂尔“东亚经济集团”的构想终成事实,“东亚共同体”起步了。 但好景不长。“10+3”内部开始质变,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在亚洲的“崛起”。这是最大的变化。二是日本所谓的“正常国家”化。这个国家再次舍弃亚洲,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中日持续“交恶”。三是东盟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活力。世界主要的权力中心,从美国到印度,都与它建立了某种联系,如“对话伙伴”、“战略伙伴”。这样,东盟对“东亚”的需求下降,不再甘为“东亚共同体”的次地区,而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地区共同体。 在关于东亚峰会的各种讨论中,人们都提到了美国因素。美国一直反对东亚在地区主义意义上的国家联合,因为这必然改变它在东亚已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排。 美国是东亚地区的真正的霸主。一直以来,尽管存在各种“美帝国”势力下降的判断,但我的看法是,美国在东亚的影响仍继续上升。它把日本变成了更加密切的盟国,不仅如此,中美关系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最近,华盛顿便提出中国应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在这种情势下,任何以“东亚”为中心,或者以“中国”或“日本”,或者“中日联合”为中心的“东亚联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同理,因为与美国的密切关系,几乎所有东盟国家,特别是“老东盟”,不可能主张真正“排斥”美国的东亚地区合作组织。即使马哈蒂尔的“东亚经济集团”也并非与美国对抗,而是为了加强东亚国家在与美国经济谈判中的地位。 所以,绕了一大圈,东亚合作又回到了美国人设计的“开放的地区主义”的范式上。无可奈何也好(如马来西亚),积极争取也罢(如日本),现在的东亚合作,事实上和趋势上,都是“开放性的”。 日本在东亚峰会前,力主东亚开放。它认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加入进来还不够,东亚峰会或者东亚共同体一定要包括美国。现在看来,这种主张占了上风。 对待日本版本的“东亚共同体”概念,中国应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听其发展,冷眼观察。至于有人指责“中国主张东亚峰会是封闭的”,我们完全可以轻易反驳———开放还是封闭,由主办这个会议的东盟来决定,中国只是参加“10+3”和东亚峰会的国家。 其次,中国不必针锋相对。作为地区合作的促进者,我们要说:首届东亚峰会是东亚地区主义充满活力的表现,是东亚合作的一个新进展。最后,不管日本如何,中国仍然要推动“10+3”成为未来东亚合作或者“东亚共同体”的基础和核心。关于东亚合作的范围,从理论上讲,我们自可大度地主张,东亚合作是完全开放的,其范围可以扩大到任何“利益相关者”,如美国,只要它们支持东亚一体化。而以“10+3”为基础和核心,是为了理顺与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核心,东亚共同体就真的只是一个蔷薇泡沫了。 “非东亚化”的东亚峰会,未必就是真正的东亚联合的死讯,宣布东亚合作不存在还为时过早。开放的东亚地区合作并不见得对东亚合作不利。关键不在于开放还是封闭、是包括还是不包括美国,而是什么样的开放,以及是否存在实质性的东亚合作,是否能把地区合作的观念、构想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应该是中国认识和主张的“开放的地区主义”。 (作者系中国南开大学教授、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