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印度洋海啸一周年回访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4:50 世界新闻报

  海啸灾民仍然没有家

  《世界新闻报》赴印度尼西亚特派记者张雯雯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 赵新宇

  去年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隔一年,灾区的重建情况如何,灾民的 生活又如何,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几处重灾区。

  亚齐金匠何时才能搬进新房

  在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市区的一处临时搭建的简易平房区,记者见到了年近7旬的周清华老人。过去的9个多月来, 周清华一直住在由外国机构援建的简易平房里。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中,没有隔断,没有家具,薄薄的铺盖就卷放在 地上,墙边、墙角随意堆放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与周清华同住的还有两位单身灾民,他们以前都是邻居。“政府就是这么分 配的,如果是单身汉就三四个人一间,如果是有家庭的就是自己一间。”周清华解释说。

  去年年底的大海啸卷走了周清华家祖孙三代赖以生存的小店铺,也卷走了他患病在床的发妻。尽管已经过去一年了, 但是海啸的梦魇依然缠绕在他的心头。由于担心再次发生

地震海啸,他将贵重物品都放在一个手提包里,搁在离铺盖不远的地 方。“如果再发生水灾、地震,拿起来就能走。”周清华说。

  因为没有工作,周清华现在的生活完全依靠儿子和儿媳妇。“我已经快70岁了,再找工作已经不可能了。我惟一的 希望就是能分到房子,一家人的生活能有保障。”

  周清华的儿子周志林和妻子及2个孩子也住在同样的简易平房里,就在父亲小屋的正对面。周志林原本是个金匠,他 租的店铺在海啸中被冲坏了,如今店铺虽已修好,但是他却负担不起房租了。尽管政府每月都为灾民提供12公斤大米和半公 斤食油,但是远远不够,周志林夫妇还得靠做小买卖来补贴家用。

  周志林告诉记者,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搬进像样的房子,因为“做金匠要用火,不能在简易房里干活。如果能分 到房子,就可以继续原来的工作了。”他还说,最近外国机构将向班达亚齐提供一批援建住房,他已经向政府申请了,但是还 没有轮到。

  亚齐华人慈善基金会会长蔡文龙告诉记者,在周清华老人居住的这片简易平房区,一共住着30多户人家,100多 名华人。简易平房的使用期限一般是2年,至于灾民何时能搬到属于自己的房屋,那就要看情况而定了。

  目前,亚齐的重建工作正在加速进行,而房屋建设是其中的重点。这里仍然有6万多人住在临时帐篷、5万人住在简 易平房里。印尼政府预计将在明年修建7.8万所房屋,并希望在年初时,居住在帐篷里的灾民都能搬进像样的住所。

  巴达镇学生明年才有新校舍

  17岁的蕾兹比是班达亚齐市巴达镇第一高中的学生。如果不是看到她手臂上的伤疤,谁也想不到这个瘦小的女孩竟 然亲历了一年前的那场大灾难。

  蕾兹比的手臂在海啸来袭时被倒塌的墙压折,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才痊愈,然而,失去弟弟的痛苦却不是几个月的时 间可以忘记的。蕾兹比说:“我到现在还很害怕,有时候人们问起海啸的事情,我都不想再说起。”

  蕾兹比的遭遇只是学校数百名学生的一个缩影,或许比起其他学生来,她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在全校七百多名学生中 ,从海啸中幸存的只有二百多人。

  由于校舍在海啸中被完全摧毁,目前学生们只能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平房里学习。尽管条件很简陋,但蕾兹比说,这和 以前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学习时相比,条件已经很好了。“在帐篷里,我们都是坐在地上学习,要是赶上下雨就上不了课了。 ”

  除了学生之外,这所学校还有十多名老师在海啸中不幸遇难,尽管她们自己也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为了孩子 们,她们很快又重新投入了教学工作。

  音乐老师德拉伊达女士在海啸中失去了丈夫,丧亲之痛让她更能体会孩子们的心理。她希望她的音乐课能给学生们带 来快乐。德拉伊达说:“现在学生们的情绪都已经平静,一点点恢复正常。我们在海啸后一个星期就重新开学了,在帐篷里学 习,有了援助后,我们就搬到这里来了。现在学生人数增加了,已经有265人。”

  德拉伊达指着旁边一所正在建造中的楼房告诉记者,那是巴达镇第一高中新的教学楼,相信到明年年初,孩子们就可 以搬到固定的校舍里上学了。

  在亚齐,学校重建计划正在加速进行。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当地两千多所被破坏的学校中有335所已经重建或正 在兴建中,而大部分学生也都返回了课堂。

  在为孩子们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有关方面也意识到应采取措施帮助灾区儿童尽快走出海啸的心理阴影。不少非 政府组织在灾区开展大规模的儿童心理辅导和教育计划,帮助曾经目睹海啸悲剧的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并教授孩子们如何应 对可能的突发事件,重新恢复快乐的生活。

  印南渔民不愿搬离海边窝棚

  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钦奈的一个渔村里,记者看到,这里仍然到处是房屋废墟和瓦砾堆,很多渔民还居住在 芦席、木板搭建的临时救灾棚中。棚子里除了一些锅碗外,没有更多的居家用品。不少村民向记者抱怨生活的艰辛,表示很多 家庭至今还没有得到政府免费提供的渔船,经济来源仍不稳定。

  钦奈海啸受灾社区重建中心的负责人桑达尔·辛格对记者说,海啸发生后,这个组织为钦奈地区的三千多灾民提供了 一个多月的食品,并为灾民搭建了大面积的临时住房。但在今年6月,灾民们居住的临时救灾棚两次发生火灾,很多人又再次 失去了家园,该组织只好另找地方,开始在钦奈郊区为灾民兴建永久住房。

  目前,灾民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因为在灾民聚集的棚户区,供水和供电都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尤其是进入12月以 来,钦奈地区又连日下雨,不少灾民居住的地方都淹在了积水里。

  另外,很多靠捕鱼为生的灾民不愿意搬到政府提供的远离大海的救灾房里。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大海就等于远离了生 活来源。印度政府在海啸后规定,海岸边百米内为缓冲区,不准再建房,这使很多灾民宁愿躲在低矮的靠近海边的临时救灾棚 里,也给政府的安置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救灾专员桑塔姆介绍说,另一个让泰米尔纳德邦政府为难的事情是,海啸后,政府为在海啸中失去渔船的受灾渔民免 费发放船只,结果不少海啸前没有船只的家庭也去领取。据统计,现在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赠送给渔民的船只比海啸前船只 的总数还多。而不少渔民则抱怨说,政府虽然给他们发放了渔网,但这种渔网没有办法捕捞大鱼。

  救灾专员桑塔姆也承认,虽然灾民的生活基本稳定,但灾区的彻底重建、基础设施的改善修复、防灾措施的落实、灾 民生活的彻底恢复仍需要几年时间。

  新闻评论

  灾后重建面临三大困难

  《世界新闻报》记者 张玲

  印度洋海啸发生一年后,灾区人民在本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帮助下积极进行着灾后重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灾 区要完全恢复到灾前的状况,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一年来,国际社会为海啸灾区重建提供了全方位援助。然而,目前海啸灾区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灾后重建进程面临 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海啸灾区人民生活状况仍旧困顿。据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官员透露,救援和重建努力仍然不够充分,多数灾民仍 然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灾区妇女和儿童的权利也未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灾区重建努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联合国有关官员指出,虽然许多国家都有在帮助海啸灾区重建方面合作的 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美好的动议距离落到实处还要很长的时间。

  第三,国际承诺未全部兑现。据不完全统计,国际社会承诺对海啸受灾国的捐款至少为50亿美元,然而粮农组织有 关负责人指出,由于国际社会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滞后等原因,导致那些最需要援助的灾区居民没有及时地得到救援。

  在印度洋海啸一周年之际,受灾国及一些欧洲国家都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然而舆论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区的 重建是否能继续长久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呢?这个问题的确令人深思。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