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贵州毕节开发扶贫改革试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23:06 | |||||||||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1月6日播出节目“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山与海”,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敬一丹: 说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不光有东南沿海、深圳、海南这样的经济特区,在祖国西
解说: 没有亲眼见到过的人很难相信,在贵州毕节的乡村这会是一片农民们耕种的口粮田。而对于几辈人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来说,即便是像这样条件的土地也仍然是相当宝贵的。在许多年里土地贫瘠、人口压力、环境恶化始终是毕节难以摆脱贫困的噩梦。 赵友良 中共贵州省毕节地区委员会书记: 1988年时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是挂最末一位,有两个数据就反映出当时的贫穷,一个是人均占有粮食只有180公斤,根本不能解决吃饭问题。第二个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6元,就是吃饭、穿衣都十分困难。 解说: 这是2005年的毕节,现在这座城市的面貌与内地许多城市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贵州最闭塞、最贫困的地区。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毕节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经济总量从当年的末位上升到了全省的第三位,农民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提高到1880元,人口出生率、贫困人口比例持续下降,森林覆盖率上升显示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高等级公路、大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标志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既没有沿海优势,又不靠近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毕节来说,它是如何走出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阴影呢? 赵友良: 可以说毕节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子,这条正确的发展路子就是时任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创建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试验区的成立大会上,他明显要求,试验区要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试验区三大主题的确立和坚持就为毕节的发展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解说: 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了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此探索一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新思路。 吴愿学 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办公室主任: 毕节试验区它的总的思路主要是把人口、粮食、经济、资源和环境进行通盘考虑,综合整治,换句话说,它在整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推进过程当中从来不搞单打一,而是注意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解说: 在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经过17年来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民们看来,试验区为他们提供的生态建设项目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陈启俊 贵州省毕节地区麻窝村村民: 政府号召我们村里面要搞循环经济,先种这个绿肥喂猪,猪粪做成沼气,可以用来做饭、点灯,剩下的沼液、沼渣可以给橘树当肥料,各种植物,效果相当好,又节省了肥料。 记者: 你们一年能赚多少钱,通过搞这个循环经济? 陈启俊: 两万多一点,因为有果实收入,我又种了两个大棚的草莓。 解说: 在毕节试验区,绝大多数农民放弃了原来山顶开荒的耕作习惯,自觉选择对保护生态最有利的生产方式来致富,对他们来说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一种财富。青山村村民杨开文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小时去自己承包的林里转转。 杨开文 贵州省毕节地区青山村村民: 原来这山坡一大片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一下大雨到处水冲沙压,雨一过就是一片(石头地),没有种树以前,人均口粮最多不上200斤,现在都吃不完了。 解说: 从1989年毕节试验区建立的第二年开始,试验区就采用无偿提供树苗等办法鼓励农民承包荒山,杨开文一家就是从那年起种植了五千多棵树。如今,青山村旁所有从前的秃山都被农民们承包种树了,村里一千多户人家中有近800户拥有这样的树林。 毕节的发展经验意味着即使在中国最贫穷,生态、人口压力最沉重的地区依靠改革开放提供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同样能实现科学发展的未来。 卫建林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最大多数人参加的,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发展,人民群众参加的,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展,这个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过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为人民服务,整个科学发展观的基石以人为本,就是为人民服务。 解说: 就在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1988年,中国面积最小、最年轻的省份也在这一年诞生了。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省域经济特区,海南省的发展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1992年开始,海南省经历了一轮房地产热的洗礼,经济发展起伏不定。1992年,海南省最高的经济增长超过了40%,而到了1995年经济增幅跌入谷底,只有4.3%,前后相差近10倍。 邓小刚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厅副厅长: 在这个过程当中,海南省委、省政府就痛定思痛,对过去走过的一段路进行反思,到底海南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创造出海南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解说: 随后,海南省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第一个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整体目标。海南省发改厅副厅长邓小刚就是当时起草这份规划纲要的负责人之一。 邓小刚: 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生态环境也是我们未来发展唯一可以值得骄傲的资本,所以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这是符合海南实际的。 解说: 在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后,海南省几年来森林覆盖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一,率先建设文明生态村,全面推行农民零税负,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大生态带动大旅游,大旅游带动大开放,大开放带动大发展,海南由此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发展思路。 曾任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雷默认真研究了中国对发展道路的探索。 乔舒亚·库伯·雷默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为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模式,首先它将焦点放在创新和汲取经验上,即中国的发展一直持续不断寻求新的理念。第二点就是社会协调发展,中国作为榜样的力量,对世界其它国家非常重要,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成为其它国家考察自身发展的样板,这些国家开始重新考虑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让中国变得对世界越来越重要。 解说: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理论的提出,实际上表明了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领导,而且是我们整个中国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应该怎么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所以这样的一个提法被提出来了,我觉得是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思想上所达到的一个新的水平。 解说: 无论是内陆偏远山区,还是沿海开放省份,贵州和海南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选择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从新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它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主持人: 贵州的山、海南的海,这都是国情。欠发达的西部山区要发展,得天独厚的东南沿海也要发展,东西南北中面对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因地制宜,下大力气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放眼望去,各个国家在确定自己发展之路的时候都得准确地把握世界趋势,深入分析本国国情,而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中国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提出的重大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也由全体中国人民共享。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