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渴望被外界公正报道反感西方故意歪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10:20 环球时报 | |||||||||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一说苏丹,人们很容易想到战乱和达尔富尔的问题,西方的炒作和人们的误解影响了苏丹的国际形象。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苏丹非常渴望外界的客观报道。日前,记者来到这个神秘的国度,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丹。
资源丰富,经济复苏 苏丹资源非常丰富。全国不过3800万人口,面积有约250万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可耕地近亿公顷,宜牧区面积达1.7亿公顷,畜产品资源在阿拉伯国家中名列第一。然而,资源如此富足的苏丹,却一直与贫困和落后为伍。负责接待我们的新闻官员安瓦尔说,这主要是受战乱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殖民统治者和外部势力的干扰,1983年苏丹爆发内战,200多万人死亡,400多万人流离失所。战乱不仅使苏丹满目疮痍,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现在,随着内战宣告结束,而且由于其境内发现了石油,苏丹的国民经济开始呈现出强劲复兴势头。苏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行经济结构改革,稳定宏观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年,苏丹经济保持年均6%的增幅,通货膨胀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135%降到现在的5%左右,外汇收入和吸引外资显著增加。苏丹正在摘掉穷国帽子。 对于这种复苏,有一件小事让记者感受很深。刚到苏丹首都喀土穆时,记者想到外面黑市换美元,然而宾馆工作人员告知,如今苏丹的经济形势好,外面早已没有黑市了。由于过去苏丹黑市很多,记者并不十分相信,还是决定出去碰碰运气,结果一圈转下来,真的没有找到黑市。 不过,苏丹的发展毕竟刚刚起步,不如意之处仍有不少。比如,喀土穆的土路非常多,汽车开过,路上尘土飞扬。有人说,喀土穆就是一个大村镇,像中国的小县城。苏丹城市化程度还很低,城市没有特别高大的建筑,有些楼盖到一半就停工了。 对中国非常友好 喀土穆位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汇合处,终年平均气温30摄氏度以上,最热时高达50摄氏度,所以被称为“热城”,而苏丹本身也有“世界火炉”之称。不过相比之下,苏丹对中国人的热情比当地的温度还高。在苏丹,有不少中国人和中国商品,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根本不用担心有离家的感觉,可以轻易地找到中国商店、中餐馆和中国货。 在苏丹,记者一行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款待,苏丹能源矿产部部长特意请记者吃饭,席间他说,自己曾来往中国多少趟,早已经记不清了,“就像一只蜜蜂,不辞辛劳地穿梭于中国和苏丹之间”。一位几乎一辈子都在各个阿拉伯国家工作的苏丹老人告诉记者,所有阿拉伯人中,苏丹人最质朴,而且都很谦和,尤其对中国人,有着天生的好感。 记者在接触中发现,苏丹人没有等级观念,中国人在这里,不用担心见不到政府高官,中国公司的负责人都能约见省长、部长甚至国家领导人。在苏丹的9天里,记者除采访文化部长、能源部长、投资部长、新闻部长、国家和谈事务部长外,还得到了苏丹总统巴希尔的接见。 位于喀土穆市中心青尼罗河南岸的友谊厅,是中苏友好的象征。它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访问苏丹后,中国无偿援助的工程项目之一,在苏丹的地位相当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座建筑不仅整体造型为中国风格,建造材料也都是从中国运去的。参观时,讲解员说,友谊厅的地毯还是当年从中国运来的。记者将信将疑,因为那猩红的地毯看上去干净无比,简直与新的没什么区别,怎么会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呢?讲解员说,没错,是当年的,只是苏丹人保养得好,定时精心地擦洗,才显得像新的一样。 不满西方不实报道 苏丹人对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非常自豪,对目前自己落后的处境也有自知之明。他们非常希望外界能够对他们的国家多进行报道。尤其是在西方媒体对他们有失实甚至故意歪曲的报道后,这种愿意更加强烈。苏丹驻华参赞帮多哥对记者说,苏丹方面甚至愿意免费提供办公地点,请我们到苏丹设记者站。 在访问中,安瓦尔还带我们参观了被美国炸毁的制药厂遗址。1997年,美宣布对苏丹实行单方面制裁。1998年8月,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发生爆炸后,美国称苏丹卷入此事,并指责苏丹生产化学武器,用导弹炸毁了喀土穆的希法制药厂。现在,被炸现场仍一片狼藉,记者问:“为什么不把遗址清理一下?”安瓦尔说:“我们就是要让人们看看美国对我们做了些什么,等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再清理!”。他说:“苏丹根本不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你们要多报道我们,让外面多知道些苏丹的事情。”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 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