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天然气事件折射乌克兰民众反俄心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2:30 世界新闻报 | |||||||||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苑听雷 “记住天然气,别买俄国货!”这是最近一个月内乌克兰国内最流行的一条手机短信。最近俄乌两国“斗气”事件折射出乌克兰民众中的“反俄”心理。 “斗气”掀起反俄浪潮
据说,从12月下旬开始,“别买俄国货”之类的短信就已在乌克兰大大小小的城市中蔓延开来。记者的一位乌克兰朋友在电子邮件中说,1月1日这一天,他的手机上收到了5条这样的短信。 而在整个天然气纠纷过程中,尤先科政府也不断为民众的“反俄”浪潮煽风点火。12月31日,尤先科在新年电视讲话中,将这一次的天然气争端上升到了乌克兰“民族独立”的高度。有媒体评论认为,其实尤先科一开始就打算接受俄罗斯提出的要求,之所以故意拖延谈判,就是为了把事情搞大到“断气”的地步,从而进一步激发民众的“反俄”心理。 此外,在整个俄乌“斗气”过程中,俄罗斯驻乌克兰大使馆也成为不少乌克兰人宣泄不满情绪的场所。从12月25日开始,使馆门口经常出现游行示威的人群,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人。示威者打出“普京,别想让乌克兰低头!”之类的口号。 反俄心理自有历史渊源 其实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一直抱有一定程度的反感,“反俄”心理自有其历史渊源。 俄语中的“乌克兰”一词是“在边境”的意思,俄罗斯也一直将乌克兰视为与西方接壤的一块“边疆”。从12世纪到20世纪800年的历史中,乌克兰就一直处在俄罗斯同西欧国家的争夺之中。沙俄还多次强行从乌克兰征调大批军队充当炮灰。 而俄罗斯留给乌克兰最深的痛苦却是在斯大林时期。上世纪30年代,乌克兰是“大清洗”运动的重点地区。大批乌克兰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监禁和枪决,还有大批乌克兰民众被迫迁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由于当时苏联政府的错误决策,乌克兰还经历了三次大规模饥荒,其中1932年的饥荒曾导致乌克兰每天的死亡人数高达3万。而这一切都被苏联政府隐瞒了下来。直到1991年乌克兰独立之后,饥荒的真相才被公诸于世。今天的乌克兰教科书中,已经将这三场饥荒造成的危害描述为“种族灭绝的边缘”。 此外,直到今天,乌克兰的经济发展仍然留有“苏联后遗症”——乌克兰是当时的工业基地和“粮仓”,轻工业极度落后。同时由于乌克兰位于苏联的最西边,也就成了苏联核武器、化学武器生产和部署的主要地区。 乌克兰人立志完全独立 苏联解体至今,乌克兰一直在努力消除“苏联后遗症”,摆脱对俄罗斯的各种依赖。 乌克兰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在苏联时期,乌克兰语的教育与传播受到限制。现在乌克兰政府将“复兴”乌克兰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是为了要在文化上彻底实现“独立”。 此外,乌克兰独立之后,政府逐渐开始对本国民众展开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再教育”。2005年秋季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乌克兰政府对本国的教科书中有关苏联和俄罗斯的许多内容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