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武铉批评小泉没有良知 日高官称其干涉内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1:57 环球时报 | |||||||||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林绍美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沈林 韩国总统卢武铉3月1日在争取独立的“三一运动”纪念仪式上,狠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宪动向。卢武铉矛头直指小泉,在日本社会激起千层浪。日本国内虽然反对参拜的民众越来越多,但政府仍然一意孤行,小泉和其他高官还是顽固地为参拜辩解。
卢武铉点名批评小泉 3月1日,卢武铉在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87周年纪念仪式上表示,如果日本想成为“正常国家”或“领导国家”甚至是“世界领导级国家”,首先需要做的不是修改宪法、扩充军力,而是拿出符合人类良知和普遍原则的行动,以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 卢武铉说,过去一年来,日本在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和独岛(日本称“竹岛”)等问题上的态度没有大的改变。“从韩国民众的立场来说,必然会怀疑日本会否将过去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正当化,重走霸权道路。”针对小泉的辩解,卢武铉点名批评:“小泉纯一郎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表达反战决心,称是以私人身份,别国不应干涉。但一个国家领导人言行所代表的意义不是由其自行解释,而应该根据其言行所带有的客观性质来评价。”“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行为是否妥当,应从是否符合人类普遍良知和历史经验的角度评价。” 卢武铉还特意提到希望日本以德国等国为榜样,不要一味地强调“周边国家的疑惑没有根据”,而应该克制自身那些引起别人疑虑的行动。卢武铉表示,韩国不会反复要求日本道歉,但日本必须做出与道歉相符的实际行动。卢武铉还把希望寄托在日本人民身上,“我们相信日本国民的良知,将进行不屈不挠的说服和要求”。 日本高官“反咬一口” 今年的“三一节”正值韩日关系持续恶化之际,卢武铉的讲话受到媒体特别关注。韩国媒体说,去年“三一节”时,卢武铉笼统地批评了日本政府,但这次把矛头直接指向日本首相还是第一次。对此,日本政坛议论纷纷。小泉更是恼怒万分,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等政府高官竟然“倒打一耙”,认为韩国是在“干涉日本内政”,并指责韩国政府没有“面向未来”积极发展日韩两国关系。 《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均报道了小泉拒绝接受卢武铉批评以及日本政府官员表示不满的消息。共同社报道说,历任韩国总统在纪念反日独立运动的演讲时,往往表现出强硬的对日态度。但卢武铉发表涉及日本修宪动向的言论实属罕见。对于卢武铉的点名批评,小泉十分恼火。日本NHK电视台援引小泉的话说,“我不明白卢武铉为何再次提出同样的要求,在任何一个国家,祭拜和追悼战争死难者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小泉1日晚还在首相官邸会见记者时反驳说,“宪法问题是一个国家自身考虑的问题”,“请看看战后60年日本走过的道路,希望(韩国总统)今后为日韩友好做出努力”。 安倍也对卢武铉的批评十分不快,他在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狡辩说,“宪法问题纯属内政问题,应该由日本人自己来决定”,“日本根本没有讨论要推翻和平主义的基本方针,韩国总统的批评指责没有道理”。安倍甚至“反咬一口”,“希望韩国总统能够好好看看日本的姿态之后再说话。日本为维护自由、民主主义、人权以及确保世界和平做出了种种努力。”安倍还强调说,卢武铉的讲话并不能代表整个韩国国民的意思。即使现在,日韩之间每天还有1万人在交流。日本外务省竟然也称,卢武铉的讲话不是“面向未来型”的。联合执政的公明党代表神崎发表讲话说,关于修宪,在不受外国影响下进行充分的议论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行为大大伤害了韩国国民的感情 去年是“日韩友好年”,但两国发生了多次外交交锋。首先是日韩领土争端。日本岛根县议会制定了“竹岛之日”,导致韩国反日情绪高涨。其次是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大大伤害了韩国国民的感情,原被称为日韩穿梭外交的两国首脑互访中断,使“日韩友好年”成为两国关系史上少有的“关系恶化年”。目前,日韩关系恶化的势头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来越扩大化。日本媒体说,在今年9月小泉卸任之前,卢武铉访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韩国联合通讯社指出,如果日本一些领导人对历史问题仍顽固地坚持偏离史实的认识,韩日、中日恢复正常外交大概也无需指望什么。韩国《中央日报》发表了“日本必须面对现实”的社论,指出,韩国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解放已经60年,韩日建交也过去了40年,可韩国领导人还得呼吁日本首相按照人类的良知和准则行事。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能不表示遗憾。媒体进而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日本言行不一,日本领导人应该负责。韩国媒体还呼吁日本面对东北亚地区中国崛起和半岛终将统一的现实,应思考一下目前的外交孤立对其未来意味着什么。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甚至领导国家,唯一的选择就是有历史良知和责任感。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