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追忆国际妇女节之母蔡特金:曾与列宁是亲密战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3:10 国际在线

  《世界新闻报》记者探访蔡特金的墓地发现,她的墓碑上没有照片,也没有墓志铭

     《世界新闻报》驻俄罗斯记者 苑听雷

  一百多年来,克拉拉·蔡特金这个名字,一直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这一节日的创始人,蔡特金毕生都在为全世界妇女的幸福而奋斗。然而作为一位
女性,她的一生却只经历了一段持续7年的婚姻。今天,在蔡特金最后生活过的城市——莫斯科,记者试图寻找这位伟大女性昔日的足迹……

  蔡特金墓没有墓志铭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记者走上街头,试图在莫斯科——这座蔡特金最后居住的城市里,寻找她留下的足迹。

  记者的第一站是位于莫斯科北部的蔡特金路。在这条长200多米,只有28个门牌号码的街道上,记者向一位卖报的老人打听这条街因何而得名,老人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许多有关蔡特金的事情,却说不上街道名字的来历。最后,卖报老人对记者说:“今天的年轻人,恐怕根本不知道这个名字了。”

  离开了蔡特金路,记者又驱车前往红场上的蔡特金墓。苏联时期,克里姆林宫朝向红场一侧的宫墙与列宁墓之间那条只有几米宽的小道,被人们称为“红场公墓”,只有经过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批准才能被安葬在这里。1933年,蔡特金在莫斯科病逝后,成为被安葬在红场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之一。她的墓碑上没有照片,也没有墓志铭,简单得让记者觉得有些失望。

  离开红场,记者又来到了“莫斯科蔡特金第二医学职业学校”。校长茹拉夫廖娃女士告诉记者,在十月革命后的莫斯科乃至整个俄罗斯医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蔡特金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这所学校,便是在蔡特金的直接参与下,于上个世纪20年代成立的。

  茹拉夫廖娃女士还告诉记者,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许多曾经以共产主义革命家命名的城市、街道、工厂、学校纷纷改名。在这样的风潮下,学校在1992年专门举行了一次全校学生的会议,由同学们投票决定是否需要保留蔡特金的名字。最终的结果是,大多数同学仍然希望保留蔡特金的名字。提起这段往事,校长不无感慨地说:“有些东西会变,但有些东西会永远留下。”

  倡导确立“三八”妇女节

  克拉拉·蔡特金1857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878年,年轻的蔡特金结识了她未来的丈夫——流亡德国的俄国革命者奥西普·蔡特金,并在后者的影响下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889年,在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上,蔡特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了妇女的解放》,并当选为第二国际的书记之一。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的劳动妇女和全国的纺织及服装业女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示威和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

  一年后,在丹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国际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蔡特金提议,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以团结和巩固全世界争取妇女解放的力量。她的倡议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拥护。蔡特金也因此被誉为“国际妇女运动之母”。

  与“危险人物”相守7年

  蔡特金的革命道路,离不开丈夫奥西普的指引和帮助。而她和丈夫崇高真挚的爱情更被传为一段佳话。

  1878年,21岁的蔡特金在德国莱比锡女子师范学院读书时,结识了比她大将近10岁的奥西普·蔡特金。当时,奥西普经常向在德国的俄罗斯留学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在和奥西普的接触中,蔡特金爱上了这位流亡革命者,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规劝,认定了要同这位帮助她找到人生真谛的“危险人物”相伴终生。

  1880年,奥西普被德国当局驱逐出境,被迫流亡巴黎。三年后,蔡特金在巴黎市一间简陋的小屋里,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奥西普。两人悄悄地结了婚。婚后,蔡特金夫妇过着拮据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革命斗争中。

  1888年初,奥西普因患恶性脊髓病而导致全身瘫痪。1889年1月,奥西普与世长辞,当时的蔡特金只有32岁。从此之后,蔡特金终身未嫁。这位为全世界妇女的幸福奋斗一生的伟大女性,却只享受了短短7年的家庭生活。

  人物延伸

  蔡特金与列宁是亲密战友

  作为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领导人,蔡特金是恩格斯与列宁的亲密战友。她经常同列宁探讨问题,也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向列宁提出自己的观点。

  1920年秋日的一天,列宁同蔡特金进行了一次有关“性问题”的长谈。这次谈话的背景是:十月革命之后,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俄罗斯国内对婚姻、家庭、爱情、性等问题的观点,也经受着时代的冲击。于是,“爱情解放”、“性解放”的口号一度十分盛行。

  对于这种对性生活玩世不恭的态度,列宁和蔡特金进行了严肃的批驳,鼓励青年人树立更高的人生追求。在谈话中,列宁与蔡特金得出了“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的著名理论。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世界各国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研究婚姻、家庭和性问题时的重要依据。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