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印度之谜:贫富分化严重却保持社会相对稳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2:20 中国新闻周刊 | |||||||||
文/党国英 印度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说明印度不能作为一个案例来证明市场经济是一个坏东西,不能用它颠覆近两百年来我们所发现的一个基本经济发展规律 印度这个国家像谜一般让人感到困惑。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两国间来往不多,这使
让我心中释然的是,印度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不是庆幸印度处于这样一个状态,而是感到印度不能作为一个案例来证明市场经济是一个坏东西,不能用它颠覆近两百年来我们所发现的一个基本经济发展规律。 印度政府对产品市场还是有相当高的管制程度。印度农业部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监控着20余种农产品的价格。在印度中央政府,仅涉及农村和农业的部就有三个,分别是农业部、农村发展部和农村政权建设部。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合并为一个部,有的学者告诉我们这和党派利益有关。 从劳动力流动性看,也很难说印度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印度有1300万农民没有土地,还有更多的人只有小块土地。按说在这样情况下,应该有很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但实际上农民进入城市的只有400万。从农民的比例来说,这个流动性远远不能和中国相比。另外,印度低种姓的人就业非常困难。因为政府法律的干预,在大学里有10%的低种姓职员,在政府里有22%,但在私营企业里则没有他们的踪影。可见,印度的社会隔阂仍根深蒂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远没有形成。 印度的民主制度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主制度还基本停留在纸上,只有少数几个共产党控制的邦要好一些。印度社会的弱势力量主要由乡村妇女、低种姓人群和少数民族部落组成。这些人群受到传统制度的压迫,没有享受到印度宪法所载明的民主制度的好处。印度的基层政权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很少能自由选举,又因为法律限制党派在基层的活动,民主选举就受到更大的制约。多数基层政权在受教育程度较高又拥有土地的高种姓人把持之下。到1978年,印度才在基层选举中引入政党间的竞争,到上世纪末期地方政党的活动才刚刚有了一点气候。从一般规律来说,民主制度的发展似乎真是从上至下逐步推进的,民主权利也是逐步由男子扩张到女子,由富人扩张到穷人。这个过程的长短与一个国家的基础社会结构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部族社会的部族特征,显然阻碍了这个过程的进展。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亚洲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印度的发展就显得步履蹒跚。到80年代以后,印度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反而有下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卡路里摄入量已经降低到正常标准以下。尽管印度在软件产业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它似乎没有表现出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一些印度年轻人提起他们经济发展不尽人意的状况时很是激动。 那么,既然印度社会存在我们上面所说的问题,它又为什么比较稳定呢?下面是我的推理。 任何一个人群,如果他们要有创新,必须有起码的超过生存所需要的资源;一旦他们启动创新,就需要重新分配资源。如果社会有足够的缓冲机制,这个过程就不会导致社会颠覆,否则,社会就难以稳定了。印度农村的低种姓人群缺乏创新所需要的生存资源, “消沉、无奈和绝望”则是他们的表象,他们自身不构成颠覆社会的力量。 没有创新资源的人群本来可以搭其他创新人群的“便车”,例如,那些有创新资源的人群在遇到重新分配资源的困难时,可能借助穷人的力量,承诺“解放”穷人,从而把穷人动员起来。然而,印度的种姓制度阻碍了这两个人群达成这样一种社会契约。 也许这正是印度之谜的谜底吧!★ 《中国新闻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网络转载,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