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王义桅:从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8:44 国际在线

  作者:王义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再只是一种军事教条,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哲学的座右铭。如今的中国外交,越来越具有探讨“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关系的广泛内涵。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去年底,我在韩国做过一次学术主题发言“从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评论我文章的韩国学者诘问:中国的说法让人眼花缭乱,一会儿“和平崛起”,一会儿“和谐世界”,说法都难以一以贯之,做法怎能指望始终如一?

  而后,应邀在延世大学做“21世纪中美能否和谐相处”的演讲时,一位同学的提问更让我吃惊———你批评美国假民主之名行霸权之实,现在中国要人家接受“和谐世界”,和美国又有何分别?

  美国文化熏陶下的韩国人不解“和谐”———和谐强调和而不同、多样共存,从根本上摈弃霸权,反而将中国与霸权者相提并论,这原不奇怪。诘问的价值只在于,促使我们去领悟外交哲学的真谛———言行一致,源于自身而属于世界。美国外交的长处在于将美国意志进行价值表述,败笔则在于自相矛盾以致短路。

  正在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应该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中国越发展将越“中国化”,而这一中国化不是简单地回归中国———中华复兴,却是以“世界化”的面貌出现的,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从世界思考中国,从中国思考世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正在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倡议”。“和谐世界”就是中国倡议,是中国化的世界贡献。

  应该承认,“和谐世界”的提出,一开始就面临着两个问题:它与此前的说法,尤其是“和平崛起”,是什么关系?“和谐世界”如何与普世价值匹配,做到“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先说“和谐世界”与“和平崛起”的关联。“和谐世界”与“和平崛起”在理念上一脉相承,但前者在三个层面上发展了后者:

  其一、从关注中国到关注世界。“和谐世界”强调世界为自在的主体,作为个体的中国是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赵汀阳在《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我们所处的世界仍然是非世界。“和谐世界”就是要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谐的、自在的存在。从“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也就是从表达中国到表达世界。

  其二、从为世界所表达到表达世界。长期以来,中国是为世界所表达的,而世界主要是由西方来表达的,因而世界的不和谐带有浓重的西方烙印。西方文化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和平层次;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将状态———和平,上升到理念———和谐。

  其三、从过程(崛起)到结果(和谐)。尽管“和平崛起”也考虑到崛起的结果———从和平的崛起、和平地崛起到为和平而崛起,但主要就崛起这一动态过程而言。“和谐世界”则从当前世界状况出发,关注世界的演绎目标和发展的终极状态。用康德式的哲学话语来说,就是从反思世界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上升至探询世界的目的性。

  再看“和谐世界”的普世性。“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三层面;“和谐世界”,则包括秩序和谐、力量和谐、价值和谐三重内涵:

  秩序层面关注地区与地区间的关系,侧重两项原则:一是稳定,二是和平。和平的关键是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带来和平”,即为国际制度和平论。但南北差距、地区保护主义等不和谐因素,却是在国际制度的环境中产生的,因而制度可能带来和平,却不会确保稳定。要平稳兼顾,就要超越制度和平论,倡导整体世界观。

  力量层面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西方关于力量与稳定关系的代表性言论,是均势稳定论。而“均势”的盲点在于,只着眼大国的和平,不考虑小国的安全。是以,在大国和平的今天,世界仍不安宁。而超越“均势”,就意味着兼顾所有国家的利益、倡导国家间的对话合作。

  价值层面关注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褊狭的“民主和平论”已经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太多创伤。走出这样的迷思,首先得承认事实,即文明的多样性,其次要“同意”和而不同,也就是价值和谐。

  一句话,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创造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又是和谐世界的有力保障。(作者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