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瑞典不是向右,而是向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08:50 国际在线 | |||||||||
作者:丁刚 瑞典以“模式”闻名全球,几十年来,社会民主党精心打造的“瑞典模式”早已成为“第三条道路”的典范。去过瑞典的中国人,大多会给予这个国家极高的评价,甚至不吝使用“神话”、“天堂”、“乌托邦”这样的溢美之辞。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典范性”,才使得瑞典的这次大选格外引人注目。
在刚刚结束的选举中,在野的瑞典温和联合党、人民党、中央党和基督教民主党组成的中右联盟获胜,将取代以社会民主党为主联合左翼党、环境党组成的中左联盟,在今后4年执政。西方有媒体称,这表明瑞典开始“向右转”。 当然,这样的说法未必贴切。因为眼下瑞典的民意,根本不是向右转或者向左转就能迎合得了的。即将成为下任总理的温和联合党主席林费尔德在担任党魁仅三年,就把一个保守党变成了执政党,但他要对瑞典的福利制度动刀子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与老一辈政坛人士不同,刚过41岁的林费尔德是生在福利“红旗”下、长在福利“红旗”下的新一代。这代人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林费尔德的成功在于,他说服了举棋不定的中间选民。而这本身就表明,他虽然会改革对这些选民来说无比珍贵的福利体制,但绝不会破坏这个制度。 瑞典模式走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内因和外因。从内因看,比如长达200多年没有战争;社民党长期执政;教育普及程度高;国家小,人口少,民族单一,有较为共同的宗教信仰;资源比较丰富等等。 从外因看,有两个不容忽视的要素:一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对立一方面使瑞典的经济发展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在“中间地带”生存本身也促使瑞典不得不寻找一种不同于东西方两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两种经济模式也使瑞典有了更多借鉴的可能,并因此有了“混合经济模式”之说。二是瑞典的经济模式属小型开放型经济结构,它不可能孤立于西方经济发展的主流之外。整个西方经济于1950年代初开始高速发展,瑞典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些促成瑞典模式的内因与外因在1980年代末发生了很大变化。到了1990年代,瑞典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瑞典报纸上曾经刊登过的一幅漫画:画中的瑞典是一个背着沉重包袱走上赛场的运动员,那个包袱就是高税收、高福利、高工资。 当然,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竞争中显现出来的。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瑞典模式的困境表明,“再也没有一个小国能独立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经济的国际化已经使决策者比以往更加依赖于那个武断的外部世界的难以预料的,常常是变幻莫测的‘情绪’。” 1990年代中以来,瑞典成功地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就是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促使瑞典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这个成功也使社民党得以连任。但在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今天,老本是吃不了多久的。调整必须成为一种常态,而当老百姓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政府的“换位”就成了一种必然。这恐怕就是此次大选结果传递出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信息。 按理说,瑞典是目前经济增长最快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民众依然享受着全球最优越的高福利。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会达到4.1%,9月份的失业率是5%,而通货膨胀率不到2%。这些数字不仅会让许多欧洲国家羡慕,连瑞典老百姓自己也颇感自豪。最近的一项调查就表明,94%的瑞典老百姓认为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错。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他们当中的多数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社民党呢?这恐怕就要从瑞典人居安思危的传统上寻找原因了。调查表明,大多数成年的瑞典人并不担心他们现在有没有工作,而是担心他们的孩子会不会有工作。况且瑞典人还明白,至今瑞典仍是欧洲税赋最高的国家,超过了GDP的50%。法新社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恰如其分的评语:通常瑞典人会在最困难的时期选择社民党,而在比较顺利的时期选择让别人上去试试。 正是从这一点来看,瑞典的这次大选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换一个政府上去试试,虽然不一定会做出什么与社民党截然不同的事情来,却有可能通过这么折腾一下,为瑞典、为欧洲国家蹚出一条新路来。别忘了,瑞典人可是有一股走在前面的精神的。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