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达巍:五角大楼,现代战争的策源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9:12 国际在线

  作者:达巍

  从华盛顿特区开车出来,越过波托马克河,就在395高速公路的西边,可以看到一座敦实的五角形建筑。尽管其貌不扬,但没有人会忽视它———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所在地。这里是全世界最庞大的战争机器的指挥机关,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最超级”之处。

  工具书上这样介绍五角大楼:始建于1941年8月,1943年1月竣工,按其建筑外形命名为“五角大楼”。1949年,在这里办公的原美国军务部正式改称国防部,下设陆军部(1789年建立)、海军部(1798年建立)、空军部(1947年建立)。

  五角大楼拥有办公面积380万平方米,现有约2.3万名工作人员(包括军人和文职人员)在此办公;楼内走廊总长度达28公里,电话线总长至少16万公里,每天至少有20万个电话进出,接收邮件逾120万份。楼内餐饮、商店、邮局、银行、书店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楼外4个停车场可停放汽车约1万辆。

  没错,参观者进入五角大楼后,第一个感觉可能是这里不太像办公楼———穿着军礼服的军人导游、一队一队出发的访客穿梭如织、纪念品商店、

麦当劳、星巴克、邮局、银行、书店鳞次栉比,倒像是在机场的免税店里。据说,办公人员可以不离开这栋建筑而满足所有生活所需。

  建筑的其他部分并不怎么有趣,完全是简洁的功能主义,没完没了的办公室、走廊、办公室、走廊……没有导游带领,外人很容易迷路。不过,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大楼的设计其实井然有序,有张地图就很容易找到任何一个办公室,就像块电路板,复杂而有规律。

  五角大楼五层同心,中间是一块草坪,草坪中心是间卖热狗的小亭子。导游说,冷战初期,苏联人通过卫星发现这座庞大的建筑一层一层地包裹着一间小亭子,不少人从小亭子进进出出,还以为是美军指挥中心,或者核按钮所在地。

  美国朋友告诉我,二战期间修筑五角大楼时,原先的设想是等战争结束了,就不用这么庞大的军事机器了,将来准备改作医院,因此大楼内部每一层之间都有巨大的坡道相连接。但是官僚机构一旦出现,要想消除就没那么容易了。

  美国军人再也没有离开五角大楼,而且规模还越来越大,搞了个国防部出来,并且跟苏联人干了一场冷战。从这个角度说,有时候真的搞不清到底是美苏的国家战略必然导致冷战,还是官僚机构自己需要一场冷战并进而塑造了它?

  196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冷战史的专家们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冷战并不是西方国家所宣传的那样,由斯大林的扩张战略所引起。苏联的确在其周边寻求势力范围,但是作为力量较弱的一方,它在总体上还是有一定节制,也做了一些妥协的。美国对苏联扩张的过度解读和过激反应,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苏两家在二战中是战绩最显赫的两个国家。一旦实力超群到高处不胜寒的程度,恐怕就很难轻易地走下;就像这最庞大的军事机器一旦形成,就有了自己的逻辑和目标,很难再变成医院。不断地寻找敌人,似乎成了五角大楼的一个“使命”。从这里发动的一场场战争,则深刻地改变了美国。

  战争使人爱国。作为现代战争策源地的五角大楼,同样是美国爱国主义的策源地。这里的军人90%以上都穿着各种迷彩服,而不是机关干部应该穿的常服。美国朋友说,穿迷彩服,是表示美国正处于战争状态,五角大楼就是一个前线指挥部。“9·11”后,五角大楼工作人员穿上迷彩服,正是传达一种同仇敌忾、枕戈待旦的态度。

  战争使人忧虑。从冷战到反恐战争,五角大楼策动的一场场战争,无一例外地成为美国国民争论的焦点。越南战争打了十多年,美国人才发现,当初那个“共产主义阵营扩张”的理由是紧张过度了;而

伊拉克战争进行到现在,也没有找到萨达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但许多、而且将有更多的美国士兵却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路过一个走廊,很多军人站在那里等待什么。一会儿,掌声响起来,一队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军人被推了出来,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下肢残疾,很多人腿上的纱布还没有拆掉。掌声中,伤残军人们眼含热泪,紧咬嘴唇。那是一种复杂的表情,显然有为国捐躯的骄傲,也有对未来人生之路的忧虑和对这场战争正当性的怀疑。从五角大楼蔓延出去的这种情感,也即将在今天的中期选举中得以体现。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