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导语:神舟七号太空船将于本月25号发射升空,而3个正选太空人已经确定,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景海鹏。其中最有可能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中国此次太空行走将采取自主式行走方式,预计将进行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期间将放飞一颗伴飞小卫星。

导读:从神五首次实现飞天梦,到神六多人上天,再到神七,我们又将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一步步走来,一个个突破!

历程

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

航天员1名,未开舱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

航天员2名,开舱

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

航天员3名,进行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航天员

神舟七号航天员: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详细]

太空行走航天员:
    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详细]

神七三大航天员策划:

舱外航天服

中国舱外宇航服全景展示

性能材质:
    外层防护材料具备防辐射、防紫外线、抗骤冷、骤热等功能。航天服里有风扇或水冷式的布料去除过量的热。[详细][造价3000万每套总重量约120公斤]

组成:
    航天服上有个纤维罩,包含了免提装置的通讯用的麦克风及喇叭,配合航天服中的传输器及接收器,可以使宇航员与地面控制中心及其他的宇航员通话。舱外航天服还能产生助力,使宇航员在太空穿梭机外能自由行走。[详细][舱外航天服像个小卫星]

神七舱外航天服图示:

行走方式

自主式行走
    神舟七号飞船总指挥尚志说,执行“神七”太空行走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将不系带行走,即自主式行走。航天员在出舱时要携带一套载人机动装置,上面装有20多个氮气喷管,就如同背着一个小火箭,通过控制火箭的方向和推力进行“太空行走”。[详细]

神七航天员太空行走模拟图

行走时间

神七航天员将太空行走半个小时到一小时。[详细]

工作内容

神七航天员太空行走主要有两个工作,一是要适应太空行走如何“走”,如何出去、定位、控制身体等;二是要在太空真空环境下做些实验,包括放飞一颗伴飞小卫星。除可近距离监测“神七”飞船外,小卫星还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详细]

神7航天员太空行走模拟动画

神七太空行走训练视频

独家训练视频:

太空行走训练方法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训练(失重训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失重飞机,二是利用失重水槽。

利用失重水槽:

在地面可以用中性浮力水槽产生的漂浮感觉,模拟训练航天员在失重时进行工作和维修。中性浮力水槽模拟失重的原理是,当人体浸入水中时,通过增减配重和漂浮器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即中性浮力,获得模拟失重的感觉和效应。[详细]

发现号宇航员水下训练照片

美水下训练基地

美国宇航局训练基地“水瓶座”长14米宽3米...[详细]

俄宇航员培训中心星城

加加林培训中心

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星城)兴建于加加林进入太空的前一年…[详细]

利用失重飞机:

它可以完成抛物线飞行,形成15-40秒的微重力时间。使航天员感受、体验和熟悉失重环境,在失重的时间里可以做各种试验,如吃东西、喝水、穿脱衣服、闭眼与睁眼的定向运动,甚至可把一个舱体搬进机舱中,还可以进行人在失重的时间里从舱体爬出来的试验,训练太空的出舱活动。[详细]

导读:人要离开航天器进入开放的太空,必须使用复杂的出舱活动系统硬件,它包括气闸舱、装有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的舱外航天服和载人机动装置,其中任何一个出现故障都会有危险。

气闸舱:航天员在气闸舱内主要是穿舱外航天服和吸氧排氮

气闸舱是载人航天器中供航天员进入太空或由太空返回用的气密性装置,是航天员出舱进入太空不可缺少的缓冲区。

作用

·航天员在1个大气压与真空之间往返,气闸舱起到适应作用

·保证飞船的气体在舱门打开时不能全跑掉[详细]

结构

·气闸舱一般有2个闸门,一个与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详细]

进出气闸舱步骤

·两名航天员进入气闸舱后,首先将穿好航天服,同时充分吸氧,一位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轨道舱并关闭舱门。[详细]

·航天员出舱时先走出内闸门,然后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内和外空压力相等时就可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了。[详细]

幻灯:穿宇航服

名词解释:吸氧排氮



航天员在减压前,预先都要吸进纯氧,即在纯氧环境中停留一定时间(2~4小时),使体内氮气释放出来,这个过程称为吸氧排氮。


一般在纯氧环境中吸氧排氮4小时后,大体上可以使人体内的95%以上溶解的氮清除掉,这样就大大减少发生减压病的机会。[详细]

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

功能

·除了具有舱内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舱外航天服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以保持人体的热平衡,并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详细]

结构

·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风服、头盔、手套、靴子和背包装置等组成

·气密限制层是舱外航天服最重要的部分,通常选用无毒性、重量轻、抗压强度高、伸长率小的织物和橡胶材料制成,它的作用是保持服装气密,限制服装膨胀,使各大关节具有一定的活动度。

·背包装置,又被称为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二氧化碳、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详细]

背包装置:

安全带: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起保险绳的作用

机械臂

凤凰号练习机械臂撒土方法

由于太空作业环境条件的十分苛刻,而作业的精确要求又极高,因此,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机械臂来帮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一些微小设备的运输和安装任务。

1965年3月18日:列昂诺夫的人类惊险绝伦第一走

列昂诺夫

列昂诺夫

列昂诺夫回忆说,“我踏出了飞船舱门,却忽然发现我无法回到飞船中了”。当飞船运行到轨道上后,列昂诺夫打开舱门飘到太空中。为了安全起见,他身上拴有一根5米长的绳子与飞船相连。12分钟后,他返回到了飞船舱口,可等待他的却是非常可怕的一幕:由于宇宙中的压力过小,太空服变得异常庞大,已经无法穿越相对狭窄的舱门,就是说,他无法回到飞船中了。列昂诺夫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只觉得浑身发冷,头昏眼花。此时,他的脉搏跳动达到了每分钟145下,呼吸的频率增多了一倍,体温也上升到了38℃!他对着话筒向留在飞船里的同伴帕维尔·别利亚耶夫失声喊道:“我回不去了!”接下来一次次徒劳无益的尝试使列昂诺夫几乎完全丧失了信心...[详细]

1965年6月3日:美国首次太空行走

宇航员怀特

1965年6月3日,埃迪·怀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太空行走的人。他乘坐的飞船是双子星4号,在舱外活动了21分钟,活动范围是飞船外7.6米。这次太空行走同样出现麻烦,由于过渡舱舱门的一个弹簧出现故障,怀特花费了不少力气排除了故障才得以出舱。在舱外的时间里,他基本上是在飞船的下方活动。返回飞船时,他又遭遇舱门锁失灵的麻烦,经过紧张的修理,他回到舱内时也已经精疲力竭。[详细]

在埃迪·怀特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期间,他还丢失了一幅手套。在随后一个月中,手套以时速1.75万英里在太空飞行,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危险的服装用品,直至它几个月后在地球大气层化为灰烬。[详细]

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漫步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视频: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开始了月球之旅。美国东部时间7月20日下午4点18分,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他的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随之传遍世界。
但几十年来,质疑美国宇航局造假的声音一直也没停息,甚至形成了一个“反阿波罗阵营”。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阿波罗”登月拍摄的登月照片和录像提出质疑。[详细]

2007年11月3日:史上最险太空行走

2007年11月3日,美国航天员帕拉金斯基完成历时7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成功修补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由于电池板依然带电,而且破损点距离工作舱足有半个足球场远,帕拉金斯基要“走”上近一个小时,英国《泰晤士报》曾评论说这次任务是美国航天史上最危险的太空行走。[详细]

太空行走的风险

太空行走比较危险,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太空的环境因素,第二个是气闸舱的因素,第三个舱外航天服因素,第四个机动装置的因素,第五个人为的因素。

·太空环境因素

太空垃圾

太空环境非常恶劣:没有气压和氧气,阳光下温度高达120度,背阴处温度低于零下100度,还有大量的宇宙辐射。而且,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没有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如无保险措施,很容易丢失。[详细]

·气闸舱因素

上升-2号飞船气闸舱

1993年12月,航天飞机STS-61上的舱门出现关闭障碍,影响航天员的太空行走。[详细]

1996年11月,航天飞机STS-80上气闸舱的舱门也出现问题,由于舱门闩启动器被一颗松动的螺钉卡住,气闸舱门不能打开,航天员出不了舱。[详细]

·舱外航天服因素

上升-2号飞船气闸舱

1982年11月,在航天飞机STS-5飞行中,一名航天员由于出舱航天服故障,太空行走被取消。[详细]

1984年4月,航天飞机STS-41C上的航天员遇到“尿污染问题”。这次太空行走的主要任务是维修卫星,但由于载人机动装置停靠位置不当,未能固定住需要维修的卫星,维修任务失败。[详细]

·机动装置因素

由于氧气罐压力减少,麦克-芬克上演的太空漫步只维持了13分钟,这是时间最短的国际空间站太空行走。[详细]


·人为因素

1985年4月,航天飞机STS-51D上的一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中出现人为失误,他不小心走过航天飞机的机翼,差一点儿不能返回座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