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从旧建筑身上,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如何对待旧建筑,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主流理念乃至文明程度。与当下中国盛行的“拆旧建新”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喜欢搞“建筑再生”。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再生”?它有何利弊?对当下中国的城市改造有何启发?[新浪环保 微博] [《环境与生活》杂志]

新旧建筑相映成趣 留住城市历史文化
新旧建筑相映成趣 留住城市历史文化

20世纪,欧美的建筑再生曾走过一段弯路。20世纪中期,德国建筑理论家吉迪翁曾宣称“无序的混杂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拆除旧城区,“扫除过去”,在废墟上根据新蓝图重建,也一度成为一些西方城市的主流。然而,人们逐渐发现,在罗马、巴塞罗那等欧洲名城,多个世纪的建筑相映成趣,新老街区鳞次栉比,正是“混杂”和“无序”让它们充满活力。
      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筑再生已成为欧洲建筑业的时尚。到21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建筑工程的一半以上,都与建筑再生有关,而不是新建建筑。[详细]

欧美再生建筑五大类型
欧美再生建筑五大类型

概括起来,欧美的建筑再生,大体可分为五大类型。
    (一)随着战争结束和国际形势的缓和,原来的军事建筑改造成民用建筑。
    (二)随着市区的扩大,原来在市郊的工业区及高污染工业迁出市中心,留下来的厂房再生利用。
    (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比较简陋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小的居民楼,改造成比较舒适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大的居民楼。
    (四)因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变革而发生的建筑再生,主要出现在苏联和东欧地区。
    (五)在遭受战争严重破坏之后,为了延续历史文化传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力恢复城市部分区域的原貌,也可能保留一些战争遗迹,以供后人反思和凭吊。 [详细]

原工业建筑再生的四种命运
原工业建筑再生的四种命运

在欧美建筑再生的实践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原工业建筑的再生。对待原工业建筑,完全将其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显然是不现实的。相反,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具备新的功能,并加以利用,这才能使其生命力更加长久。
      工业建筑再生的命运主要有四种。一是成为文化类建筑,如博物馆、展览馆、艺术中心、学校、画廊、艺术工作坊等;二是变身商业类建筑,如商场、电影院、综合型功能建筑;三是转为办公类建筑,一些原本是蓝领工人工作的宏大厂房,被改造为白领云集的写字楼;四是用作居住类建筑,一开始,工业建筑改造成的城市阁楼只是穷人阶层无奈的选择,如今却成了中产阶级时髦的生活方式,并且风行全球,很多厂房被改造成公寓式楼房,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格雷夫住宅,就是由家具仓库改建而成。[详细]

维也纳巨型煤气罐 更多>>

从维也纳市区到机场的途中,远远就能看到4个巨型砖砌外墙的煤气储罐,每个直径60米,覆盖着金属结构的圆顶。这些储罐建于19世纪末奥匈帝国时期,本是用来储存供维也纳市区使用的煤气。

随着城市的扩展,原来的郊区变成新城区,这4个煤气储罐被改建为大型多功能综合体,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标性建筑。4个储罐的改造工程设计,分别由奥地利和法国的著名设计师和设计工作室负责,改建后的4个储罐的上部,成为600多套公寓,底座几层为商业、娱乐区域和办公用房,一条购物街将4个罐连接起来,地下为多层车库和商业库房等,其中一个罐子的底座建为可供3000人活动的多功能厅。最终,改建后的4个罐子,仅仅地上部分的建筑面积就达94万平方米。

美国福利旅馆 更多>>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曼哈顿的乔治王子旅馆非常糟糕,这座14层的大楼是纽约市最大的福利旅馆,约500个买不起房子的家庭挤在这里,人数约有1600。

2000年3月底,乔治王子旅馆重新开门营业。再生后的旅馆有着文艺复兴风格的立柱,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时期风格的橡木地板。建筑被装饰成金光闪闪的大楼,为416名低薪工人、无家可归者、艾滋病毒携带者和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单间住宿。较高楼层的大厅被涂上了令人愉快的黄油色。乔治王子旅馆还提供现场的职业培训,旅馆隔壁的一家巴西牛排餐厅为房客提供工作岗位。装饰一新的旅馆拥有电脑房、艺术工作室、社工办公室、休息厅和装饰华丽的茶室,还计划建立诊所。

美国佐治亚大学 更多>>

美国佐治亚大学在耗资400万美元进行改造后,该大学北校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建筑师发掘到一些可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古建筑遗迹,以及19世纪校园生活的日常用品,如篮球票、钱夹、墨水瓶等。

有证据显示,其中的一间地下室烧毁于1830年的一场火灾。在挖掘过程中,人们甚至找到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土著居民使用的陶器,这更增添了大学的历史感,这些文物还向全校师生展出。

得到复原的建筑包括,当时的大学包括宿舍、图书馆、书店、教育学院和医学院等。在校园改造竣工典礼上,该大学校长说:“这或许是我能感受到的自己离历史最近的时刻。一想到这里就是美国的年轻人最早接受公立大学教育的地方,我内心就感受到强烈的震动。”

    在建筑设计方面,日本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对亚洲建筑界的影响也很大。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日本在建筑再生方面起步较早。另外,因为日本国资源匮乏,日本建筑设计师更重视将低碳、可持续性、低能耗等环保理念付诸实践。

东京火车站
东京火车站

东京火车站站屋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三层红砖楼,南北长达300余米,宽约20余米,由南、中、北三段组成。建成当年,它是东京的主要标志性建筑,1947年,它又被改为两层建筑。2003年,该建筑被日本列入国家重点文物。
      21世纪初,在“日本设计”株式会社的努力下,有关政府部门在2002年6月批准了对该车站进行修复的申请。工程从2007年开始,计划到2012年结束,按照“修旧如故”原则,车站将从二层建筑恢复为1914年建成的三层建筑,因为最初的风貌被认为更具艺术魅力。施工方还对墙面、柱子、屋顶、门窗等都进行了修复,并增建了地下室,加强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详细]

日本工业俱乐部
日本工业俱乐部

1920年竣工的日本工业俱乐部会馆,位于丸之内的东京站前,是会馆建筑物的代表作,已被注册为日本有形文化遗产。
    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会馆由于年久失修、设施陈旧、建筑抗震性差等问题,与邻近的其他大厦,一并被列入再开发的计划中。改造后的新会馆,还是保持原来的功能,继续作为各大企业家交流的场所。
    第一,建筑外表和内部在整体更新的同时,必须重现一部分原来历史面貌;第二,在大楼的整体更新之际,必须保存原先的1/3免震设施(能让地震不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设施);第三,改造后,保存建筑整体结构的免震功能。[详细]

红砖博物馆
红砖博物馆

在日本,积极参与建筑再生的市民团体还有很多,如“足利未来俱乐部”、“旧本町再生俱乐部”、“红砖冲锋队”等。
      例如,京都府舞鹤市的“红砖俱乐部·舞鹤”,就致力于保护当地20世纪初期的红砖建筑,积极与英国同行交流经验和心得。在国家补助的支持下,该团体甚至把本地一个原来的海军水雷仓库(1903年完工),再生为“红砖博物馆”。“红砖博物馆”于1993年11月6日开幕,前两天免费开放,就有18000人排队入场。开馆一年,参观者超过了77000人。馆内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砖块600种左右,约200块公开展览。这些民间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除了维护了当地的文化风貌,也给地方经济带来旺盛的生机。[详细]

    在全球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再生建筑”的理念暗中契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那么,在再生建筑方面,我们国家目前做得怎么样?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长期从事再生建筑设计的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说,很大程度上,建筑再生是从文化意义上考虑的。谈再生,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化产业,离不开城市记忆、城市生活生产延续等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有些地区也改了一些房子,改完之后把这个房子改得面目全非。

名词解释:“Loft”在牛津词典上的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时下流行话语里的Loft,则是指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这个含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曼哈顿。在那里,一批贫穷但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把一些空间巨大、光线充足的废旧厂房和仓库以低廉的价格租下来,并以艺术家的品味,将其改造成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空间及工作场所,开创了“Loft风格”。

对话设计师 更多>>

问:您对再生建筑是怎么理解的?

王永刚:时代变了,审美观往往也发生了变化,艺术家把一些老建筑重新进行调整,挖掘出它新的价值。这是老房子、老环境再生的核心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改造或再利用。因此再生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

问:在国内,比较成功的再生建筑有哪些?怎样判断这些项目是否成功?

王永刚:综合地看,北京的798艺术区是做得比较好的,真正保留了原来相对完整的空间。798原来是工厂,现在依然是在进行生产,比方说艺术家在里头工作,还有一些时尚活动,展览什么的。这些也是生产,而且利用了原来的时代因素和特色空间进行生产。原来厂房的空地变成广场,这些东西,大家进去后能感受到它区别于现在新建的城市化空间。

问: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再生建筑方面有何特色?差距在哪里?

王永刚:我国搞再生建筑的时间至今不超过20年。传统的这些房子是农业社会的感觉,和现在城市发展实际上是结合不上的。真正老的东西集中在像太庙、故宫这样一些地方,其他有价值的不多。西方的建筑空间布局,居民一两百年前日常生活用的空间和现在的空间差异并不大。他们有些地方逐渐衰败了,但房子并没有坏,都保留得很好,因为都是石头或混凝土结构的,一些格局还在,这样就比较容易搞再生。有些人搬过去住,有些旅游休闲项目,保持了完整的乡村风景。

问:在国内搞再生建筑,相关产业的情况如何?设计与技术过关吗?关键问题在哪儿?

王永刚:改造有时候用的是传统技术。现在建筑的技术水平远远超过设计水平。设计水平落后于文化水平。再生这个问题,它不受技术限制,实际上是受文化和价值观的限制。它根本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产业问题,值得改的东西、值得慢慢再生恢复的地方太少了,太有限了,目前还不能算是产业。

结语

    倘若因地制宜让建筑再生,那么中国既可以减少浪费,又能保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古代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各时代、各区域、各民族、各宗教的古建筑风格各具特色而又有机联系;近代又遗留了相当数量的欧美各国及日本特色的建筑;新中国前30年还留下了大量带有苏联风格的工业和公共建筑。当然,这些建筑有的带有屈辱印记,曾是外来压迫的象征,但它们都是今人历史文化和物质空间的双重财富。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在再生的历史建筑中,延续新鲜时尚的生活。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