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多少种犯罪可以被判处死刑?答案是:68种。这个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死刑是个充满神秘和争议的话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死刑是越来越多了吗?我国的死刑是如何演变的?应该限制死刑还是鼓励死刑?这是我们本期讨论的话题。[我要留言]

数据显示,2009年在全世界有95个国家在法律上无条件废除一切死刑。有58国保有死刑,有18国执行死刑。而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废除死刑的国家是85个,另外至少有39个国家已经有10年或更久的时间没有再执行过死刑。这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不但是大多数国家已经实现了废除死刑或者在实践中“存而不用”。
  当然,从世界范围内看,死刑的存废会存在一个反复的过程,例如1967年美国一度废除了死刑,但一些州最终迫于保守派的压力和犯罪率的上升,在1976年恢复了死刑;而俄罗斯莫斯科在去年发生地铁爆炸案后,俄上议院开始考虑是否对重案犯恢复死刑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废除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已然成为世界的潮流。除此之外,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也是支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为什么要废除死刑,从目前主张废除死刑的学者观点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其一是从社会契约论观点来看,认为公民放弃自身的某些权利交由政府,组成一个维护公民权利的国家,并没有将生命权交出国家,因此,国家没有权力剥夺公民的生命;其二从死刑的震慑力来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没有证据表明死刑的存在能提高刑法的震慑效果;其三从人道主义出发,死刑剥夺了人的生命权,侵犯了人的基本权利,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其四从死刑执行的效果来看,认为允许国家合法杀人,会从潜在培育民众杀人合法的意识,培育民众“以暴制暴”的思维;最后从死刑容易造成错案的无法逆转出发,认为一些案件如果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因为人已经被处决,案件根本无法纠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待死刑比较慎重,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杀人要少,但是绝不废除死刑。”、“凡介于可杀可不杀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杀,如果杀了就是犯错误。”特别是我们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死刑暂缓执行的制度——死缓制度。

  不过,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在“反右”、“文革”历次运动中,草菅人命的现象普通存在。1979年的刑法,对未成人、孕妇明确规定不适用死刑。1997年刑法修正后,适当地减少了死刑的罪名,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判处死缓后执行死刑的条件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死刑复核权上收于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适用程序上更加严格。可以说,我国也正在迈向限制和减少死刑的征程。

民意是死刑存废不能无视的重要砝码。这在于,死刑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死刑的存废与民众的社会安全感,与民众的朴素的报应观念,与传统的民俗纠结在一起。无视民意的存在轻易废除死刑,这不符合尊重现代民主的理念。而且,作为政治家而言,民意是政治家争取选票和合法性所在,政治家在考虑死刑的存废上,不可能无视民意的存在。
  当然,民意也是变幻多端无法精确估计,民意也非一成不变的。例如,在面对贪官、黑社会案件、恐怖案件时,民众喊杀一片,但面对“聂树斌”这样的冤案时,民众也会反省死刑的存在。民意也是可以引导的,也有数据表明,经过多年的学者普及,在我国支持废除死刑的民众数量也在呈上升趋势。所以,我们也应当辨正看待民意,尊重民意,引导民意。

  

  无论从目前的主流民意,还是从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来看,在现阶段轻言废除死刑仍然不现实,但无疑,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死刑,应当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所在。这不仅仅因为废除和限制死刑是世界潮流所在,而且,当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时,我们必须以逐步摒弃“以暴制暴”的思想,用更为人道的手段来对待同类的犯罪,用阻止权力合法杀人来促进社会民众的平和和理性,促进社会的和谐。
  限制死刑适用之路,在现阶段,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同时进行:

  一是尽量减少死刑适用对象,减少死刑罪名。如死刑仅适用于严重的暴力、恐怖、侵犯他人生命权等犯罪。对于贪污贿赂等滥用公权力犯罪,在腐败形势仍然特别严峻,社会矛盾凸显的今天,不能轻言废除。

  二是尽量减少死刑的适用主体。比如这次刑法修改还将增加老人不适用死刑的规定。今后,也可以考虑家庭成员犯罪等特殊主体上不适用死刑。

  三是对死刑适用的情节尽量进行细化。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但是,具体到个罪,什么是“罪行极其严重”还是理解不一,刑法可以具体罪名如何适用死刑上作出更为细化的规定,以更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四是限制死刑适用同时,必须配套改革现有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死缓制度。现行法律有期徒刑最长15年,数罪并罚不超过20年,在世界范围上看刑期显得特别短。有必要将有期徒刑提高到25年,数罪并罚提高到30年,而无期徒刑和死缓实际服刑最短不应低于25年,且要严格限制无期徒刑和死缓适用减刑、假释。

调查

本期策划顾问

杨涛
杨涛

专栏作家,江西检察官

《新观察》往期回顾

第12期:商品化的学术
第12期:商品化的学术

课堂里被教化的弟子,市场里掏钱的顾客,二者有本质区别。

第11期:谁来保护农民
第11期:谁来保护农民

78岁的王庆柏最终惨死在挖土机下,这不是一起偶然的命案。

第10期:中国发票乱象
第10期:中国发票乱象

经常出差之人都有感觉,在机场、火车站还有公开叫卖发票的贩子。

第9期:足球背后的博弈
第9期:足球背后的博弈

足球早已经超越了体育,成为国力竞争的体现。

第8期:风水入非遗
第8期:风水入非遗

风水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几千年,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特质

第7期:天上人间?
第7期:天上人间?

号称人间天堂、天上人间的地方,往往背后也会发现权力的身影。

第6期:上班族或上班奴
第6期:上班族或上班奴

什么是上班奴?就是被工作牢牢捆绑住,逐渐失去自主权的人们。

第5期:被封杀的传奇
第5期:被封杀的传奇

邓丽君的她的歌声唤醒了无数人的心灵。

第4期:从世博看世界
第4期:从世博看世界

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什么样的一笔财富?

第3期:世界向前中国向后
第3期:世界向前中国向后

世博会的舞台上,为何世界在向前,而我们却在向后?

第2期:玉树不哭
第2期:玉树不哭

面对地震灾区流离失所的人民,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

第1期:聚众淫乱背后
第1期:聚众淫乱背后

更值得关注的是“聚众淫乱罪”背后的逻辑与常识。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