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中小学推行简体字是倒退吗?

2016年02月22日09:35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香港在中小学推行简体字是倒退吗? 香港在中小学推行简体字是倒退吗?

  原标题:香港教改并非繁简字的“零和博弈”

  文/东篱旧友、王大可

  香港教育局拟改革语文教育课程,建议在香港中小学推行“认读简体字”、“用普通话教中文”,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以及加强与内地、海外各地的沟通”。咨询文件一出,有人忧心简体字“入侵”学校,将令中文教育“倒退”。更有反对者将其视为“政治手段”,称港府意图进一步“内地化”,并在线上线下展开抗议。

  那些闻言跳脚的人怕是多虑了。香港教育局面对争议多次重申,“先繁后简”是原则,即学生在具备繁体字基础后,再于中学的高年级,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酌情帮助其提升简体字认读能力,且并非规范教师在常规课堂上进行系统教授。

  说到底,在繁体字与简体字长期共存的背景下,此举旨在帮助香港学生藉由简体字更全面地汲取文明成果。如果非要究其根底,此举蕴含“沟通”的逻辑,简体字和普通话作为手段,以此建立内地与香港的“公约数”,促进沟通理解。因为随着香港与内地居民交往的更趋频繁,社会上对听说普通话和认读简体字能力的需求,自会不断增加。

  说是教育问题,其实还是离不开政治。在一些港人看来,涉及粤语和普通话、繁体和简体字地位的政策,都含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而对于繁体字阵地的坚守,则是关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兹事体大,不可让步。

  问题是放眼华人世界,繁体字主要在港澳台地区使用,其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先后推广简体字。上溯来看,“民国”时期曾有推广简体字的计划,然而真正大规模推行,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算起,简体字由此在内地取代繁体字成为规范汉字。

  不可否认,繁体字蕴含中华文明的密码,也是通向古典世界的必经之路。阅读古籍原典,研究传统文化,都建立在掌握繁体字的基础上。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传统文明的现代发展,也不能以繁简之别强行区隔。文化交融、优势互补,才是理性之举。比如台湾近期开幕的台北书展,便专设有简体馆,提供几千种优质简体书籍供台湾读者选购。

  在两岸四地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地区,通过认读简体字可拓宽阅读视野,内地/大陆人也在通过阅读繁体字书籍获取知识。这不涉及繁简体字的零和博弈,而是两者的互利共赢。在此过程中,繁体字地位受威胁,也只是伪命题。过分执迷于繁简带来的身份认同,背后还是自我设限和彼此疏离。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为求记录快捷方便,港人早已部分使用简体字。然而政府一旦出面推广,原本使用得好好的,却猛然变得警觉敏感,这无疑是政治思维在作祟。而摘掉意识形态的眼镜,才能识读文化交融的真知,也能因沟通收获更多发展的可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香港 简体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