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贪腐到底有多严重?

2016年03月16日09:36  新闻专栏  作者:世界灵敏度  
巴西圣保罗街头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景象 巴西圣保罗街头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景象

  文/赵灵敏

  当地时间3月13日,超过300万巴西民众走上街头,要求弹劾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近年来,罗塞夫深陷腐败丑闻。2014年3月,媒体披露巴西石油公司高管伙同政界人士集体腐败,利用外包工程虚抬报价收受贿赂,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这被称作“巴西史上最大腐败案”。罗塞夫在2003-2010年间曾担任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一些巴西政界人士认为罗塞夫应对这桩腐败案负责。

  因此自2015年1月罗塞夫的第二个任期开始以来,她的日子就一直不好过,2015年巴西已经爆发过多次大规模游行,要求她下台,巴西议会也已经开启对罗塞夫的弹劾程序,但都因为证据不充分而没有成功。

  此次的凶险之处在于,罗塞夫所在的劳工党参议员多阿马拉尔日前向检方检举,称罗塞夫和前总统卢拉对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知情,并试图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干预调查。3月10日,警方大张旗鼓地包围卢拉住宅并将其带走,检查机关称卢拉及其家人实际拥有的几处产业是承包商给予的“报偿”,卢拉卸任后建立的基金会获得的大笔捐款也来自5家卷入腐败案的企业。雪上加霜的是,巴西执政联盟正加速分裂。曾长期与劳工党结盟的巴西社会党在警方对卢拉采取行动当天宣布与政府彻底决裂,加入反对党阵营。劳工党在议会最大的盟友民主运动党决定让议员自由投票决定是否支持对罗塞夫的弹劾,而一旦罗塞夫被弹劾,将把该党领导人、副总统特梅尔推到总统的席位上。

  罗塞夫目前拒绝辞职,声称没有证据证明她违反宪法。但如果检察机关的调查证实罗塞夫试图阻挠腐败案调查或使用非法政治献金赢得上次总统选举,那么议会启动新的弹劾程序不可避免,罗塞夫的总统地位将岌岌可危。

  自1989年民主选举以来,政客贪污腐败对巴西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历任总统都被腐败丑闻所困扰。政客贪污腐败在拉美地区有历史传统,政客当官就是为了捞钱,巴西也不例外。政客们在出任部长前,通常在议会担任议员或在地方政府竞选过公职,在一系列的竞选中,他们已经投入大量资本,因此,很多人一旦上任,就想如何把本钱捞回来。很多高层官员会利用职权,将支持自己的亲朋好友安插在政府部门里担任要职。这些政治任命的官员不经过公务员考试,没有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缺乏职业道德,往往成为贪污腐败的高发人群。

  更离奇的是,即便腐败丑闻败露,涉事的官员也往往安然无恙。巴西法律规定,参议员享有刑事豁免权,从而使有腐败行为的议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免受指控和追究。而且,巴西没有死刑,最高刑罚是监禁25年;司法体系异常复杂,当事人几乎可以无限制地不断上诉,繁琐的司法程序使许多腐败大案最后都不了了之。因此,即便臭名昭著也并不能阻断政客的政治生涯,据统计,2010年巴西参众两院中竟然有近1/3的议员已被判刑或正面临刑事指控。巴西前总统费尔南多·科洛尔在1992年因腐败被弹劾,后来又回到参议院当议员;科洛尔的父亲同样是议员,他在1963年枪杀了另一名政客,却从未被审判。

  而且,巴西腐败犯罪基本上没有追缴制度,许多贪官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的行为一旦被揭露,最多是被免除公职,所得财物基本无人追究。由于腐败风险远远小于其所得利益,这就使许多贪官在利益驱使下几乎无所顾忌。而总统对于内阁部长的贪污腐败不敢下手太重。如果反腐过分认真,就会得罪政治盟友,执政联盟就会分崩离析,总统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反腐败非常坚决的罗塞夫总统,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多。最新的消息是,罗塞夫有可能在内阁里给卢拉一个位子,让他免于正在进行的司法调查。

  流风所及,腐败在巴西已经从上到下渗透到社会体制中的每一个细胞。2013年1月27日凌晨,巴西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圣玛丽亚市中心一家夜总会发生重大火灾,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高达233人,这不仅是巴西50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事故,也是全球过去10年来人员损失最为惨重的火灾。此次事故显示该场所的室内防火安全措施几近于无,安全隐患随处皆是,但在历次警察检查中依然能过关,令人诧异。当地媒体引用业者的说法,检查中只要给“穿制服”的塞点“酒钱”,什么都能合格。

  1992年科洛尔总统的丑闻曾一度让巴西成为全球腐败问题的焦点,此后巴西历任政府均公开承诺要厉行反腐、切实加强反腐机制建设,并逐步完善了相应法律法规。现任总统罗塞夫更是以对腐败绝不容忍的态度而著称,在她任内,多名部长级官员因为腐败落马。2012年8月,巴西进行了“世纪审判”,对包括巴西前总统卢拉的前幕僚长在内的38名官员进行了审判,这些人涉嫌在2005年大选期间,从广告预算和国有公司养老金计划中挪用钱财,为每位盟友政党的议员每月提供1万美元,用行贿的手段确保其能给工人党投票。

  此次审判改变了在巴西行之已久的“刑不上大夫”、对富人和当权者很少做出惩罚的传统,被认为是巴西政治健康化的一个标志。但腐败在巴西已经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经济学人》杂志曾经举了一个略显促狭的例子——丈夫跟着他的妻子和另一名男子,来到一家旅店的房间门口。透过锁眼,他看到那“一对”拥抱在一起。正当他们脱掉衣服、到处乱扔时,妻子的内衣不巧挂在了门把手上,挡住了丈夫的视线。这样一来,丈夫就可以继续相信妻子是忠诚的了——来证明在巴西,法律制度对被控贪污腐败的政客一向宽容,即便证据确凿,只要制度上含糊一点,做坏事的人就可逍遥法外。

  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讲,巴西的腐败根植于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1990年代,为应对通货膨胀,巴西曾掀起私有化浪潮,但近年来,巴西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政府大规模介入经济活动,将大量资源投放在自然资源和电信等行业,培植出巴西石油公司等国有巨无霸企业。2007年11月,巴西石油公司在大西洋海床发现了巨大的石油储存,政府迫使巴西石油公司与出价昂贵的当地设备供应商合作,尽管后者的资质受到了怀疑。另外,政府开始通过强制性合并来人为制造大企业,迫使小型企业重组为国有企业中的一员。这样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由于政治与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权力使用的高度不透明,就给了官员大量上下其手的机会,从而成了腐败的温床。体制的弊病使得腐败始终无法得到根治,越反越腐,成了顽疾。

  事实上,同样的情形也存在于金砖国家和大部分的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印度、土耳其,在透明国际的排行榜中都处于“比较腐败”和“极端腐败”的区间里,社会危机在不断积累和激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这些危机往往不为人察觉,统治者也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外部环境变化,经济发展风光不再,一切就被打回了原型。发生在巴西的事情,为政府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欢迎关注“世界灵敏度”欢迎关注“世界灵敏度”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巴西 腐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