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坑爹”更让人不能忍的,是“不教”

2016年04月17日10:00  新闻专栏  作者:理论头条  
比“坑爹”更让人不能忍的,是“不教” 比“坑爹”更让人不能忍的,是“不教”

  文/竹子

  当今中国有两个词最能引发社会“吐槽”,一个是“官二代”,一个是“富二代”。“坑爹”是大众给他们贴的标签,而“缺少家教”“家风不好”是人们对他们的一致评价。

  事实上,比“坑爹”更让人不能忍的,是“养而不教”。其严重的后果不仅是毁灭一个家庭,更恼火的是危害社会。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所以,全天下的父母们再不要张口闭口就是钱和权了,再不要动不动就是国和天下。身为人之父母,在“齐家”这件事上,也该多上点心了。

  最好的教育就是长久的陪伴。

  华裔加拿大学者梁鹤年曾经写了一本温馨感人、妙趣横生的《家有四子》。书中提到,梁先生在四个儿子结婚时都曾送上一番箴言,他说作为男子汉,最重要的是慷慨大度,而真正的慷慨大度不是在金钱或者家务事上不斤斤计较,而是在时间上的慷慨大度,愿意把时间花在孩子和伴侣的身上,这才是真正的慷慨。

  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他一生戎马倥偬,军事政务繁忙至极。但再忙,他也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夫人、弟弟和子女写信。大至如何读书修身,小至买什么衣服、吃什么饭,都要事无巨细一一告诫指点。虽然长期不在家人身边,但曾国藩用写信这种方式起到了陪伴的作用,达到了耳提面命的效果。

  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的确,与其留其钱财,不如像曾国藩一样多倾注些心血和时间来教育和陪伴,这才是真爱。

  家训的“紧箍咒”依旧没有过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亲戚想托周恩来帮助办事,这让周恩来很伤脑筋。同时,身边还有三个“女儿”,侄女和烈士遗孤。

  周恩来担心,三个“女儿”能够像普通公民一样遵守国家法纪,不搞任何特殊吗?在自己的亲友中,会不会有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去谋取私利?这成了周恩来日夜思考的“家庭”问题。

  于是,周恩来提出给大家立规矩。他说:“我这里拟了十条家训,念给你们听听,如果没有意见,每个人就抄一份放在身上,便于随时提醒自己。以后我们周家的亲戚朋友来了,也要发一份给他们,大家都要严格遵守。”从“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到“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这十条家规为其亲属所恪守,为世人树立了榜样。

  严格的规矩,是约束,也是保护。试想,没有紧箍咒的约束,孙大圣早一个筋斗跑回花果山逍遥了,哪能修得正果、成就大业。因此,家风的树立和传承同样需要规矩这个紧箍咒。

  平和、端正的处世态度才是无价财富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其中一封信中,钱基博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他也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钱基博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无独有偶,诞生“一门三院士”的梁启超也有着类似的想法。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不追逐钱权名利,反而教育子女勇于承担责任。

  平和、端正的处世态度,给与子女前行道路之上的莫大鼓舞,使他们受益无穷。孩子身上不实行为、虚浮作派自然就消失不见,求实、务实、踏实品性也就树立起来。如此,每一个家庭里,都会飞出雄鹰!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拉直定型性格和品德。

  作为父母,特别是党员干部,如若扮演好了家庭角色,治理好了自家这一亩三分地,那么千家万户的“清正”家风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家庭 教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