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士兵
早在4月初,我就看到这条国际新闻——印尼当局在偏远的岛屿班吉纳,救出几百名被困渔民。这些渔民悲喜交集,许多人表示,尽管没有钱重新过活,但对重拾自由感到高兴。
在信息海洋时代,这条短消息,当时没能触动我的内心。直到4月19日那天,201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揭晓,我才从获奖作品中知道,那些渔民的身份原来是“渔奴”。
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的奥斯卡,到今年正好是第100届。回头想想,有太多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价值真比很多奥斯卡经典影片要高,是最有深度的真实故事,有着改变落后现实的议程设置。
比如,这次关于渔奴的报道,普利策奖给出的获奖词是“一项与美国超市餐馆海鲜供应息息相关的严重虐待劳工调查,使2000名奴役劳工获得自由,使罪犯正法,推动了改革”。
故事和议程,确是击中人心,值得致敬。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美联社记者就得知渔奴的信息,经过繁琐的情报搜集,才找到一丝头绪,渔奴在一个叫班吉纳的印尼渔村。后来,记者们到了这个孤悬在大洋之中的岛屿,经历无数艰险的调查,终于让全世界在这个春天,读到了《22年为奴》《全球超市出售由奴隶所剥的血汗虾》这样催人泪下、让人警醒的新闻作品。
比获奖更重要的是救人。这些作品,是在渔奴获救后才面世的。不冒新闻走漏风声的风险,不让新闻威胁渔奴生命,这是选择“报道”新闻,而不是“制造”新闻。坚守新闻伦理,坚持新闻正义,我认为,也是在让无数人摆脱奴役之路。
奴隶、奴役,这样的语词,在文明时代,在法治年代,本应只存活在历史书籍或文艺作品中。近200年前,奴隶制已经在西方世界废止;而2000多年前,奴隶社会就已经远离古老而文明的中国;现在的《国际法》也明确对贩卖奴隶行径说不。
然而,全球范围内仍有大约2700万的奴隶受剥削。而且,这些奴隶制造的产品,正在被整个世界疯狂享受着。比如,班吉纳渔奴生产的剥皮虾,就进入数家美国主要食品店和诸如沃尔玛、克罗格、全食等零售商,进入了美国一些最著名海鲜和宠物食品品牌的供应商。不止是鱼和虾,就连璀璨的钻石,也同样如此。美国电影《血钻》,讲的就是在非洲,为了钻石,人们遭遇的疯狂残杀和不堪奴役。
全世界有无数人不知道,也没意识到,自己吃的鱼和虾,戴着的珠宝和钻石,很可能沾着奴隶的血和泪。奴隶社会结束了,奴役现象还在发生,这是残酷的真实。
把遭受奴役的命运写进新闻作品中的,也不只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这些年,此类报道也频繁出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公开报道过的就有山西洪洞“黑砖窑”、河南洛阳性奴、北京安元鼎“黑监狱”等等事件。
在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有这样的论述值得记忆,“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财富和生活,法律和自由,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而让人类摆脱奴役之路,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物品选择、每个组织的商业活动以及公共治理的制度秩序。
比如,消费者要不断增强对大品牌的道德责任判断力与约束力,给虐待劳动力的品牌企业、生产商施压;商业活动应变得更细致深入,通过质询供应商来避免商品原材料来源于有问题的供应商;公共治理要真正把那些奴役人性的权力和资本关进笼子里;国际社会对人权状况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进行选择性关注。
奴隶的血汗也许就在你的餐桌上,奴隶的人生也许就在文明时代的悲惨世界里。人类告别奴役之路,关键就是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要真正醒来,去珍视文明和自由的价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