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意见》中的改革"密码"

2016年04月29日09:45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振兴东北《意见》中的改革 振兴东北《意见》中的改革"密码"

  文/洪乐风

  振兴东北,再出“大招”。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意见》不回避客观问题,直指“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东北区域经济病灶,开出了系统性的破解药方。

  人、财、物,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放缓,有阶段性的下行压力,有人才流失、思想观念不解放的内部因素,也有资金方面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但是,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市场化血脉的不畅,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真正市场主体,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振兴东北,关键在体制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贫血”的原因,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计划经济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造就了东北国有企业的工业辉煌,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长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思维模式,在市场经济的澎湃浪潮中,也存在不适应、跟不上的焦虑。少数国有企业的过度行政化,部分政府机构的过度官僚化,都制约了东北经济的“二次腾飞”。

  对症下药,才能既治标又治本。这次《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推进重点专项领域改革,每一部分都一一给出了具体的市场化改革举措。比如国有科技企业的员工持股,也提出了先行先试,这对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的市场化,必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东北的人才很多,闯关东的劲头犹在耳畔,只要革除掉不合时宜的观念与机制,经济发展的张力就会迅即迸发出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也会迅即产生效果。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中国经济的区域奇迹,无一不是依靠着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这个“点”一旦结合好了,正如有位经济学家所言,“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物质条件还是那些物质条件,体制改了,生产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

  白山黑水间,抒写过东北人不屈的情怀与骄傲。历尽沧桑再出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前行路上最鲜明的路标。这一路注定披荆斩棘,注定筚路蓝缕,注定需要破除那些束缚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破除那些人们曾经习以为常的规则与思想。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东北振兴的最优动力。拿出一股子血性和闯劲来,朝着2030年的目标奋力拼搏,再杀出一条血路、再造出一方乐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东北 改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