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压滴滴是“致敬”孙中界的断指吗

2014年12月28日09:08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一个叫“滴滴打车”的软件,可以在理论上让所有的私家车成为“黑车” 一个叫“滴滴打车”的软件,可以在理论上让所有的私家车成为“黑车”

  12月19日海涛评论曾发布一篇评论《滴滴,一个“反动势力”崛起了?》。

  12月24日,上市交通委副主任杨小溪明确表态:滴滴专车是黑车,是非法运营。

  杨小溪的说法坐实我之前的判断——滴滴果然被当成“反动势力”了。上海在净化出租车市场方面,一向是很下功夫的。

  最有力的证明,是5年前的那个故事。

  2009年10月14日晚上,刚到上海打工的外地屌丝孙中界,开着公司的车行走在上海的大街上,看到路中间站着一名青年男子,挥手示意他停车。男子拉开车门上了车,说拦不到车,想让捎一程。孙中界说他便做了好事。然后,那个陌生青年说“到了”,扔了10元钱在仪表盘上,却拔下了车钥匙!很快,威武神勇的人民城管及时出现了,孙中界被定性为黑车司机。

  被罚就被罚了呗,人生一世谁不受点委屈。孙中界年轻气盛,气不过,就想报复,可他谁也不敢报复,就报复了他自己,用刀把自己的一个小拇指给割掉了,据说是为证明自己清白。

  这事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舆论压力之下,孙中界获得了清白。与此同时,上海城管严捍卫公众安全、厉打击黑车的光辉形象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时光荏苒。2009年的那个自残以证清白的屌丝,现在不知道怎样了。

  当时的他肯定没有想到,5年之后,一个叫“滴滴打车”的软件,可以在理论上让所有的私家车成为“黑车”,可以在理论上让所有的私家车车主成为“非法运营者”。这是因为,这个软件推出了滴滴专车业务,可以让私家车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并可随时出租自己的车给那些急需用车的人。而且,车就是车主自己开。

  一定程度上说,上海说滴滴专车非法运营,就是在向孙中界致敬啊——如果任由“专车”盛行,如何对得起那根断指呢?

  但是,专车业务确实在一些城市火了起来,而且BAT互联网巨头都涉足了这个业务。火的原因,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它让资源最大化利用,“造福人类”了。

  但是,这个世界不只被经济学解释,还被很多很多“学问”解释。

  比如还有“管理学”。上海市交通委杨小溪副主任,作为一个管理者,当然首先就要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待滴滴专车这个新生事物。管理学,尤其是官方的管理学的要旨,就是你得“被管”。

  如何管呢,就是出台一些“规定”。被管理者必须遵守规定,“尊敬”那些条文。但有时你搞不清楚到底是要“尊敬”条文,还是要尊敬掌握“条文”的人。

  上海是法治社会。杨副主任说,滴滴专车是非法运营,那他就是在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了。这当然是可敬的,中国很多事儿没搞好,就是因为法律被鄙视。

  那么,专车业务到底违了什么法规呢?

  公开报道中,有律师道出了专车业务违规的实质,那就是绕开了交管部门。比如,原有的租赁公司运营,是需要向交管局备案的,每新增一辆车是要向交管局申请指标的。所谓备案与申请,就是对管理部门管理权的“尊敬”——滴滴专车这种业务的“罪过儿”,可能就是被认为没有向某些权力部门表达“尊敬”。

  不尊敬现有的权力部门,确实有“反动”嫌疑——历史上的造反行动,都是从藐视权力开始的。

  比如,当年办报纸要尊敬新闻出版部门,但当年的新闻网站,就没尊敬新闻出版部门——没记者证,却采写发布新闻。于是,新闻网站成了传统媒体的最大“反动势力”。

  可是,新闻网站的发展,并没有成为洪水猛兽,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增加了信息的流动,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如果当然按照管理传统媒体的方式管理新闻网站,信息是否能够像今天这样顺畅流动,我们的知情权能否像今天这样极大地被满足。

  回头来看,当年的新闻网站,甚至现在的一些商业新闻网站,也是“违规”的。但我们没有觉得这种违规有多么可怕,反而看到了某些规定的荒诞。

  新势力与传统势力的博弈还将继续。

  其实,传统的不是不朽的,新生的也不是完美的。

  新的并非一定会颠覆旧的,新旧也是可以共存的。长远来看,对新势力宽容一些,未来才会美好一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上海 滴滴打车 孙中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