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惹毛姜文

2014年12月27日08:10  新闻专栏  作者:徐达内  

  或许,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导演像他这样,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难以归类无法定义。

  或许,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导演像他这样,对毛泽东公开表达过那么多复杂的仰慕与崇敬。

  《一步之遥》的公演上映,使这两位同为摩羯座的男人,在舆论上再次不期而遇。

  让我们先从一位富家公子的一条微博慢慢说起。昨天,圣诞节,不知谁惹大少王思聪不快了,反正看完电影后一脸不悦,“没看过《一步之遥》的童鞋们,恭喜你们…躲过了这一劫。”

  人红是非多,这厢王思聪刚说完,那边即有人接茬。

  惹怒的倒不是姜文,而是出品人荻迪。傍晚时分,新浪娱乐频道传回反击,“王思聪也看得出,片子就是在说暴发户”:“故事就是关于暴发户,也是说到暴发户怎么生活、钱怎么赚、是怎么回事。大家在故事里面是很漂亮的,可是他们的心是空的。很多房地产的开发商,他们看得懂,只是看得太不舒服,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自己。”

  把自幼在国外长大的地产商之子,视为电影里所嘲讽的“New money”,是可忍孰不可忍,昨晚,@王思聪

  毫不客气以大骂回击:“这个年头有钱人连不喜欢一个电影都不行了。呵呵… @一步之遥imax3d

  我就操你妈了,电影拍得跟傻逼一样还不让人说了?我都懒得去评价你这电影了,赶紧下映别侮辱观众了。”

  不难看出,王公子真怒了。

  2分钟过后,他贴出新浪采访稿件,再给出品方一击,“建议出品方在电影放映前加一行字‘本电影不接受任何差评’”。直至今天他依旧未能释怀,使他产生满腹怨念的是电影官方微博的一张恶搞海报:“这么多年来,大家或许都见过各种人喷电影吧。但是昨儿估计大家也是第一次看见电影喷回来的吧?喷喷也就算了,你p个我的图人身攻击我算什么?我素质是差了点但是出品人和官博这样真tm是丢脸。”

  其实吧,《一步之遥》在微博上收获差评,应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在上周一的首映礼上,应邀出席的嘉宾@任志强

  ,字斟句酌了老半天,最后还是表示“演的很有趣,但真的没看懂”:“终于到了谢幕时了。强大的演职员队伍,众多的名角明星,郎朗参与的音乐创作,三D的摄影特技,多个内外影艺团队的合作,颇有争议的审批过程,都让影片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折腾了四个多小时,走地毯,音乐会,白岩松的友情赞助和约两个小时多的放映,不动的字幕和动的画面更头昏。有趣,但我笨,没看懂!”

  按常理来说,首映礼原本就是捧场而已,低调而含蓄地赞叹才是常态,为何连精明过人的地产商大佬也看不懂,那这究竟是部怎样的神片?胃口是被吊起来了,但观众的味蕾能打开吗?好像并不顺利。

  电影公开上映之前,包括任志强言论在内,有六段差评曾大面积流传,其中一条“中国电影‘新四大名著’”如此写道:“陈凯歌《无极》、张艺谋《三枪》、冯小刚《私人订制》、姜文《一步之遥》。”众所周知,那三部均是口碑界公认烂片,如此并举,有将姜文彻底打倒之意。

  当然,看电影总归是件私人的事,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且,姜文的影迷又多是口味刁钻的文艺爱好者,两极分化乃至冰火两重天也并不意外。如果在《一步之遥》官方微博页面稍作停留,即使没看过可能也会认为,这该是一部众口称颂的不世出之作:“终于看了一步之遥!先表态:我喜欢呀!姜文就是在红尘里可劲造的宝二爷,不在乎身后是乌泱泱还是白茫茫,在万花筒里观自在,肆意畅快”、“一部只有姜文能拍的电影、一部值得回味的电影、只有看到最后你才能感受前面寓意”、“《一步之遥》是一场梦,更是姜文个人理想主义的狂想曲。说不出来的喜欢,《一步之遥》是比电影艺术更艺术的艺术总动员,每种艺术和思想都借助电影散发出异样的光芒。”

  “不明白为何片方会请地产强…去看首映”,@司马平邦

  一边咕哝表示不爽,一边流露对姜文的顶礼膜拜:“妈的,再次看《一步之遥》,IMAX3D,就这么一民国时代小案件,妓女被杀,凶手被毙,被姜文拍得嗨成这样,天上地下阴界阳间人鬼禽兽,电影手段神机莫测,无所不用,看后竟大汗淋漓,坚信,这又是部众生倾倒的神片,检验情商的鬼作!”

  电影一日未下架,争议一日不停歇。

  今日,新浪微博也顺势推出话题“王思聪大战一步之遥”,截至下午2时许,近9000名投票者有过50%选择“支持王思聪”,但再往下一拉又可看到,近60%的用户其实并未看过电影,从微博舆论上一边倒的支持表现来看,暂时还是难以判定,究竟是“国民老公”爆棚的人气使对手望风归服,还是吊足了观众胃口的《一步之遥》不小心摔了个跟头。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这位万达集团董事长之子近乎骂街式的置评,主流舆论出奇一致地采取了宽容与呵护的心态。“歪嘴的胖子”@罗振宇

  正咧着嘴在笑:“霸气!从此成为聪聪的脑残粉。”又爱又恼的@财经网

  ,也是一边捂着嘴偷笑,一边又要亲亲示意:“真是个任性的有钱娃。”

  有眼球才有利润,如果从营销炒作的角度推测,也难怪@释不归

  暗下思忖,突然开骂不会是无缘无故:“该片投资方制作方和发行方都赫然写着万达影视传媒公司,这不叫任性,这叫联合逆向炒作。”

  不错,依据微博数据中心所提供的热词趋势,《一步之遥》搜索频次在12月18日达到峰值之后,便在接下来的5天内迅速跌落,直到圣诞节前一天才开始缓慢爬升,王思聪选择在昨日下午开炮,会不会是一场与片方的联合炒作,或者是不是可起到提振票房的效果,还真是见仁见智。

  不过,在21世纪经济报道看来,“这次对于姜文而言,想要如《让子弹飞》一样‘站着把钱挣了’,希望渺茫”:“据公开资料显示,《一步之遥》的制作成本高达3亿元,按照国内片方的分账比例,该片起码需要9亿元以上的票房才能保证回本。而在此前有院线曾乐观的表示,《一步之遥》10亿票房保底,有望冲刺20亿票房纪录。而如今在一些悲观人士看来《一步之遥》能否成功回收成本都是个未知数。艺恩传播新媒体观察员王子榛认为:‘如果按照20亿的期待值,那么《一步之遥》首周的票房起码必须达到5—7亿元,因为国产片的放映周期一般就是4周时间左右,首周的票房将决定最终高度。’”

  “必须达到5—7亿元”,实际却是,“上映首周(四天内)3.4亿元”,不能说票房成绩不好,但怕是离预期有差距,何况,随着《智取威虎山》的提前上映,以及票仓城市排片率的调整缩减,留给姜文团队的局面,比四年前可严峻多了。

  至于个中原因何在?@严锋

  还是愿意就电影说电影,“一步之遥的问题,就是一步之遥”:“离商业片?一步之遥。艺术片?一步之遥。荒诞派?一步之遥。黑色幽默?一步之遥…画面很华丽,演员很出彩,剪切很专业,大腿很性感,3D很蛇足…想要过眼瘾的可以一看。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空洞,对话呆板。无逻辑不等于先锋意义上的荒诞,无厘头不等于后现代的黑色幽默,无情节更不等于非线性的解构…中国作家容易把这些混淆,姜文这次也犯了这个毛病…他太贪,野心太大,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想超越,结果什么都抓不住,离什么都一步之遥。他就是马走日,以为嗑了药就可以飞得很高,结果跌得很惨。”

  这就是姜文,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总是让人又爱又恨。

  上映之前作为小插曲的审核风波,原本可看做使电影多了层神秘感,但偏偏姜文在公映前几日又放一炮,“民国其实没那么了不起”:“不过是一个半脏、半臭、半殖民地的社会,整个国家的GDP是很低的,国军也穿着草鞋,我真想不通哪里有任何理由让我们对那个社会保持着一丝留恋。那时候的知识界也不高明,确实有些新的探索,但整体而言都还是幼稚的。我不是说幼稚不好,只是说,把‘幼稚’夸张到一种‘范儿’,就有点让人觉得可笑了。”

  这可拂逆了一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心意,电影在姜文心中有多重,大约即可等同,民国在他们心中有多重。姜导此语一出,就有人翻旧账。

  “姜文老师是耄粉这事儿,他自己在1988年哪一期的大众电影上自己就说过,不是最近才暴露的吧”,@解释系主任

  俨然一副熟知对方底细的模样:“姜老师小时候应该在大院一帮小伙伴里扮演日本兵,尤其喜欢操刀斩首。这个不是他自己说的,是哥从其作品里推断出来的,错不到哪儿去。”

  “耄粉”、“毛粉”,众所周知,毛即毛泽东,网络舆论对那位中共缔造者毁誉参半众说纷纭,围绕在他周遭的追随者亦不免受波及。此刻,左派意见领域@司马南

  的称赞,“姜文大事不糊涂”,也成了坐实姜文为毛粉的如山铁证。

  循着“毛”这个关键词,许多陈年旧案如乌云一般翻涌而来。

  “我们对姜文的专访是从谈论毛泽东开始的”,最新一期《博客天下》杂志披露,姜对毛的推崇绝非虚言:“编剧郭俊立称,在创作《一步之遥》剧本的时候,有一回姜文还专门找人念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值《讲话》发表70周年,作家出版社组织了莫言等百名文艺家的手抄活动。”

  这两个同样具备霸气标签的东方男人,好像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单相思恋情:“在姜文眼中,毛泽东不仅是个政治家,也是个极有魅力的艺术家和导演,他的作品就是整个中国。1963年出生的姜文是军队大院子弟,在1976年毛泽东去世前,姜文和老人家在同一个舞台上生活了13年。他对于那时的印象是‘跟过节一样’…‘乍一看如一场盛大的节日和爱情,整个民族爱上了一个人,毛泽东。他已经成为某种巨星,整个国家置身于最著名的摇滚明星的演唱会中…’1995年,ChinaPerspectives(《中国展望》,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官方出版物)上发表了一篇对姜文的访谈,标题是For us, Mao wasa firstlove(毛泽东是我们这代人的初恋)。采访者是他的前妻,法国人桑德琳…那时他刚做完《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既是一段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青春往事,也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个人化叙事。姜文认为,毛改天换地的热情,给了年轻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毛泽东生前也用巨大的想象力对中国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

  一个导演忘年的偶像与喜好,总会不知不觉投射到他作品中来。“《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艺术上很成功,但骨子里就是一纳粹少年缅怀元首时代”,罗永浩当年的快言快语,正被重新打捞起来在舆论上晾晒,在豆瓣用户“半辈子”看来,这是“关于姜文的最佳评论”。

  顺着老罗的思维,在这篇豆瓣热门影评的一轮拳脚之下,其余电影自也无一幸免均是鼻青脸肿:“当姜文在《让太阳照常升起》里啪啪放枪时,观众似乎没有警惕地意识到这件事情,直到他在《让子弹飞》里砍掉了假黄四郎的脑袋…如果说《让子弹飞》里的姜文砍掉无辜者的脑袋来煽动群众,是在以成年人的革命血腥向残酷年代致敬,那么《一步之遥》就是以童年人的方式,来展示无知年代的爱情。在混乱的、狂欢的、光怪陆离的《一步之遥》里,我看到姜文故事很简单,就是当革命小将遭遇爱情。”

  “就像唱披头士的林立果,竟然被赋予浪漫与自由的光环”,豆瓣影评《大院子弟姜文的毛式英雄梦》的开炮,也在微博上响起了一片回声:“一直以来,我都一直以为我是那个唯一不喜欢姜文的人,从无感到有意思再到反感到现在我终于明白曾经为什么对这个人的光环总是保持戒备:一个打架出来的充满英雄幻觉的大院子弟,他会有征服世界的心,以及为了自以为的梦想,可以牺牲所有人的底气。毛也是这样的人,王X军薄X来也是这样的人,对了,所以,他自己也承认偶像是毛!”

  是警惕,也是不屑,这在微信公众号“王五四”《一步之遥的素质》结尾一段有充分体现:“姜文的电影风格生性凶猛,为人处事彪悍凛冽,但这只是表象,冯小刚说,电影对于姜文来说非常神圣,姜文不能容忍对电影和剧本的不敬,这基本是在胡扯了,广电总局对他的电影和剧本那么不敬,也没见他有半个不字。姜文的传记应该有这么一段:当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地主家的大门上时,女神推门而出,在门口守候的姜文赶忙上前迎接,虽然周围众人眼光异样,姜文依然神情彪悍中气十足地说:我最爱这个女人,不会让别人动她一根指头,我愿意为她去死。旁边,早起跳广场舞的四大妈只冷冷地笑了两声:呵呵。”

  这,或许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个人微博所说的“红卫兵情结”:“就是一种被强力形象灼伤后的扭曲人格,是一种被迫害、臣服与崇拜、自媚感觉的复杂结合…姜文就跟陈凯歌等红卫兵一代在精神的某方面就有所接近,与‘领袖’、‘王’、‘天下的王’所构成的施虐/受虐关系成为萦绕他们心中的永久情结。”

  而且,在郝建看来,“姜文对前领袖的认识有着明显的纠结,犹疑”:“他多次表示‘他不是我的偶像’,‘这也不意味着他没有问题’,对于强力形象,他既有崇拜、迷恋,又有所恐惧,内心往往要否认、抗拒这种崇拜。其实他在这里大可不必玩辩证法啦,崇拜前领袖又不丢人。对当代领袖和强力形象的这种矛盾心理是他内心的最大纠结和难以逾越的迷思。”

  可能还真是被他说中了。电影首映同一日,根据澎湃新闻所述,姜文一字一句坚定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猜疑”——“我可不是‘毛粉’”:“毛泽东,作为一个人物,作为一个角色,是很吸引人的,他是超过莎士比亚戏剧里所有的角色的集合,我简单说一句,他是成功的反抗者,他又是一个HOLD得住的统治者,这在历史中,这种人物是很少的,我是从这个角度,因为喜欢看历史,我是从历史角度来谈这个人…说‘毛泽东就怎么怎么着’,我要那么简单,我会拍出这样的电影吗?”

  老被逼着问,“喂,你是不是‘毛粉’”?不知姜文是否也有被惹毛过的时候,因为这问题的言外之意再清晰不过——啊,你竟然是“毛粉”?咦,你竟然不是“毛粉”?不管姜文怎么说怎么答,媒体都有做文章的余地。

  或许,唯有黄章晋明白,此“毛粉”非彼“毛粉”。

  “姜文迄今表达出的对毛的喜好,与典型意义上的‘毛粉’有本质区别,后者通常特指对特定社会形态的迷恋和追求”,来自前日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的文章,急欲对这一点作出区分与澄清:“姜文对毛的喜好,首先带有出身和年龄的共性特征:军队大院子弟的青春期美好回忆…属于姜文个人化的喜欢,第一层应该对同类的喜欢和赞赏…第二层则应当是审美共性的契合:拍出《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这两部片子的姜文,是精神上离毛泽东最近的姜文:无节制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酒神狂欢型场面,在审美上与毛导演的中国社会运动完全一致…姜文接见记者时假装亲民的答非所问、天马行空式的谈笑风生,真是九大之后伟大领袖的附体。”

  “大象公会”总编辑黄章晋认为,“最适合演毛泽东的是姜文”,但可能在继续不屑者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直男癌在向另一个直男癌靠近罢了。

  微博转世之后的赵楚更是从中读出了投机意味,“这些混帐话也是投机而已,投某种他自以为看清楚了的时代风气之机。他真这么想,那演《芙蓉镇》男一号的时候为什么不这么说?”是姜对毛的另一段推崇,令赵楚如此勃然大怒:“我们很幸运曾经跟他生活过一段。他是中国这几千年来能够冒出头儿来的这么三、五人中的其中一个。他跟旁边的人没法比,什么蒋介石,个儿太矬了。他的‘往事阅千年,魏武挥鞭’,它实际上到后来是跟古人对话…大部分人跟他其实沾不上恩怨。但是以自己沾点恩怨为荣!好像说:秦始皇烧的那书,有两本还是我家的呢!这个就有点儿往自己脸上贴点什么。”

  就是这样,凡是牵扯到那位中共缔造者,一切争论立刻即变得莫衷一是,而且,稍有不慎又有变成鸡同鸭讲之嫌。

  今天,“别梦依稀咒逝川”,是他冥寿121岁。

  “一个晚上,泪花不时涌上眼角”,奔赴韶山铜像广场参与祭奠的南风窗主笔李北方,嘴里默念着《七律·到韶山》,昨夜在微博写下他所看到的盛况:“午夜的毛主席故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烟花经久不绝,空气里都是火药的味道,铜像前摆满了花篮,有人抬了整箱的酒,还有个大姐提了生日蛋糕…人民节日人民庆,欢天喜地颂伟人。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人,真的是普通人啊,没有官方组织,没有资本家赞助,只是为了在这时来这里,迎接12月26日,等到午夜,给毛主席鞠个躬。”

  目睹沸腾喧嚣的“Merry Maosmas”,身为湖南人的@龚晓跃

  一声冷哼:“有种您们丫在他活着的时候自个儿找一个烟花来放放。有种您们丫在他活着的时候弄到成箱的啤酒红酒来喝喝。有种您们丫在他活着的时候问问99%的中国人什么叫生日蛋糕。”

  环球时报大约是早就料到有此一幕,“近年来每临这个日子,中国社会都会出现围绕这位新中国开国领袖功过是非的激烈争论,今年大概不会例外”:“今天的现实政治还同毛泽东时代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一个人在舆论场上激烈批毛不仅是‘史学’,也有可能是对当下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甚至同时是某些人的政治宣示和站队态度。史学之争通常已很刺激,以史说今就更容易让一些人感觉很来劲。”

  这份人民日报子报的话,只说了一半便戛然而止,既然“激烈批毛”有因可觅没表面呈现那么简单,那么,“激烈捧毛”是否也该有类似追问?

  这话,胡锡进团队没有继续往下说,而是转到了另一曲老调子上,“时间越久,毛泽东的伟大越为人识”:“一方面,评价他一定要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以今天对待政治人物的标准来苛求他。另一方面,毛的评价体系是开放的,今天的中国什么样,未来的中国什么样,都会影响世人对他的认识。毛泽东不是一个可以盖棺论定的‘普通伟人’…毛泽东为他信仰的事业贡献了一生,他本人作为领袖树了敌,他领导的国家也因打破世界东方的秩序在一路上招来了忌恨。只有中国的复兴在中共领导下最终圆满实现,对他的历史评价或许才能够彻底落地。”

  相比去年的120周年诞辰,今天总的来说是平静而普通,最高党报今晨第二版刊登了一则图片新闻,“‘毛泽东号’机车第五次换型后投运”,图片的反面是另一架被吊起的车头,“12月25日,一批由我国北车集团制造、出口新加坡的地铁车厢在辽宁营口港装船外运。”

  姜文凑巧与121周年撞到了一块,当然,或许这也是深植于他信仰的必然相遇。

  争议的缘起缘灭,大约是不合时宜:“刻画承平岁月种种恶,容易,讲述罪孽时代的片刻欢悦,很难,而且不宜。”

  也还有另一种来自@谯姑娘

  的说法:“我不会因为我的青春摇曳在狗日的年代,多年以后就觉得那个年代就不是狗日的。”

  (詹万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电影 姜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