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能“复辟”过去

2015年05月11日14:20  新闻专栏  作者:周华公  

  今年中国经济一季度的数据表明,GDP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达到7%,增速创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

  同时,一季度更是出现了史上首次工业增速弱于GDP增速的局面,1.3%的GDP环比增速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各地的经济增速也不容乐观。

  随着这种所谓的“压力”的加大,关于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调调又在耳畔响起,其中就有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在鼓噪。当然他的这番言论,却也遇到了同为洋人的反驳,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就理直气壮地说,沈大伟的中国崩溃论简直是胡说八道。陆克文说,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当然,这样很不“习惯”的增速,这样让人有些“失望”的经济数据,也让国内弥漫着一股立即拯救中国经济于水火的急切浮躁之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

  此前,因为随着国家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重视环境资源的优化,重视民生幸福的未来,所中央提出一系列关系中国经济质的提升的重大改革措施。

  比如,过去,我们通过制造钢筋和水泥,并把这些钢筋和水泥撮合到一起建成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引得各种弊端,比如投机问题、环保问题、土地问题、和谐问题等等,所以中央采取措施,抑制各种炒房投机行为。

  再比如,过去,我们沿海地区大量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远销欧美,看起来,一船船满载着集装箱的轮船驶出港口,然而带回来的只是一件一美元甚至不到的利润。因此,中央提出,改变产业结构,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向高附加值产业进军。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变小,经济发展的压力随之而来,缓解这种压力的“办法”也呼之欲出。

  一是关于给楼市升温,我们听到各种刺激楼市,令楼市回暖的呼声,并且政策的出台也是一个个地紧迫和坚决。

  二是关于应增加人口以减轻劳动力成本的各种论调也随之而来。很明显,之所以有这样的论调,是因为过去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牺牲资源换来的,这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前者主要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和污染,后者就是通过低劳动力成本来获取利润。

  上述的两点呼声论调算不算是“复辟”过去,现在还不能定论,因为这取决于中央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但,中央的经济决策机构,要有这种警惕,要有这种担心,同时有必要做好应对的措施准备。

  可以说,当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要求高质量运行,整个中国的民众生活需要在蓝天白云下编制最好的梦的时候,上述两点表现,尤其让人觉得,当前我们的心态没有进入新常态,意即我们没有做好接受经济下行的心理准备。

  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把新常态经济在换挡期的减速甚至低迷看做可以预期的结果,才能不会重新回到老路上,不会重新回到过去通过牺牲资源和依赖低劳动力成本甚至是牺牲农民工福祉来发展经济。

  为此,笔者以为,中央决策层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新常态经济寻找新动力,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充分的准备,这表明中央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

  但真正没有做好这方面心理准备的,主要在地方政府。可以说,当中央要求地方一再放松手中的权力,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这些客观上造成地方政府在管理经济上逐渐显得“多余”,因为过去“管”的方面少了,因为“管”而带来的财源减少,所以他们很有些着急,一是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拍脑袋就搞个政绩工程,二是不能像过去那样走些“暗道”。因此,地方政府在楼市回暖上,呼声最高,力度最大。他们很清楚,现在也只有土地资源能够得心应手地“卖一卖”。

  地方政府在面对新常态经济时,要不浮躁急切,不走过去的老路,就要和中央一致,不搞唯GDP论,不以GDP论英雄,而是把更多的心事从管理转变到服务上,放到经济质量和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上,才能与百姓期望一致,才能称得上顺潮流的好官。如此,中国经济转型才能真实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