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朝新 贾宸琰(本文经过删节,已发表于5月14日出版的《南方周末》)
山西缺官,已经成了一个举国关注的政治事件。如何补官,则是山西官场面临的一个既迫切需要解决又相当棘手的难题。
山西很谨慎,采取了试点。两个试点,都是腐败重灾区。第一个是吕梁市,前两任市委书记升任省委常委后落马,牵扯厅级处官员一大群。第二个是山西省交通厅,前两任厅长也是相继落马,涉官众多。
目前,经过第一轮试点增补了16名省管干部后,山西仍缺311名省管干部。在山西举全省之力大量“补官”时,一个问题不得不认真对待,那就是缺的官必须都补齐吗?
缺官不影响经济?
山西省委组织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截止4月17日,山西空缺省管干部311名。这311名,并不包含虚职。省管干部的虚职,主要是巡视员和副巡视员这些享受厅级待遇的非实职。
这311个空缺的岗位,分别为正厅级岗位27名、副厅级岗位183名、正处级岗位61名、企业正职8名、企业副职17名和县市区委书记15名。
与此同时,山西2015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全国倒数第二。大量缺干部与经济跳崖式下滑,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关系呢?目前,山西官方没有就此发表过观点和相关数据。
当地官员的个人观感如何呢?在腐败重灾区的吕梁市,我就此采访过市委书记高卫东。高卫东认为,吕梁经济下滑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煤价下跌严重。山西整个经济的主要支柱,就是煤。
山西还有一名高层官员告诉我,山西煤炭行业衰落,白酒业也不太景气。这两块是山西经济跳崖式下落的主要原因。当然,煤炭占的比重更大。事实上,山西的服务业和旅游业都在上升。
十多天的采访,没有一个地方官员告诉我,山西经济下滑是因为缺干部。
“缺官而不影响地方经济”,这种说法十分普遍。2013年9月,我曾报道江西赣州龙南县曾一度同时空缺四个县委常委的情况:县委书记空缺一个月,政法委书记空缺六个月,纪委书记空缺十个月,组织部长空缺两年,当地官场戏称“无法无天、无组织无纪律”。但是,县长等多名当地官员十分肯定地告诉我,缺这些领导并没有引起当地经济下滑,当地各项事业正常开展。
缺干部是否真的不影响经济,现在还很难做一个非常肯定的判断,但至少地方官们都不约而同地说:缺官不影响经济。
缺官影响“干部状态”?
当年,龙南县的官员们告诉我,缺书记、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都不影响当地干部的稳定。
那么,缺官是否影响山西“干部队伍的状态”呢?2015年4月,山西部署各地对“干部队伍状态”进行调研。4月上旬,吕梁市委组织部派出多个工作组对当地的干部状态进行了调研。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关于柳林县“干部队伍状态”的调研报告》显示,该县干部队伍中极少数人在思想上、工作上精神等状态上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被调查的干部中22.9%的干部工作状态一般,存在消极避事的现象,7%的干部工作得过且过,消极应付,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落实。此外,还存在不作为和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但是,调研报告中对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没有任何与缺干部相关的分析。
那么,吕梁组织部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有些干部状态不佳呢?
“目前干部队伍在工作作风方面,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群众要求过高,不合理诉求过多、无理上访闹访现象频发,导致干部队伍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畏难情绪。”调研报告说。
对这种语调,我不太认同。如果非要说干部主流是好的,那就必须说群众主流也是好的,如果说少数坏干部不能破坏大局,那个别闹访的群众也不至于影响大局。把干部的工作状态不好怪罪于群众要求高,这是替不作为辩解。
此外,调研报告还指出,一些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担当精神不足,消极应付。一些干部能力素质不高,一些基层乡村干部待遇低,一些干部在新常态中暂时不适应,仍在观望等待。
从这份调研报告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山西官场公务员群体状态不佳,与缺官并无直接关系。
减官的可行性
既然缺这么多重要的官员既不影响经济又不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状态,那么山西有必要将空缺的311名省管干部全部配齐并新提拔这么多人吗?
在党政机构臃肿已成为共识的当下,山西有无可能先走一步,精简一些岗位和县处级甚至省管干部的领导职数呢?
2014年,山西的总人口约3648万。山西的官员,有多少呢?目前,山西有省管干部(副厅、正厅级官员和县市区委书记)2121名,县处级官员有39037名,两者相加得出山西县处级以上官员至少有41158名。此外,山西还有省部级数十名、科级官员大几万乃至可能上十万名。还有各种离退休的官员,数目庞大惊人。
山西的人口少,但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南方周末记者从山西官方获得的消息称,有些小县人口只有四五万。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类党政机构一应俱全。设立一个县,就有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就有各种部委局办,就有若干相应的官员。
这样特殊的省情,使得精简机构、减少官员职数、减少公务员基数,在山西是可行的。这个问题,我曾问过山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高宏。他很坦率地说,他认为山西有精简干部的空间。
另一个有利时机是,现在空缺,正好精简。一旦一个坑里有一个萝卜了,拔哪个萝卜都很麻烦,都可能伤筋动骨,不如趁现在坑空着没萝卜,阻力小,精简一些岗位。
早在2003年,山西省就曾提出要进行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大幅精简官员。但事实证明,“减官”的力度还不够。
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让山西在反腐的路上先行了一步。作为腐败重灾区,有无可能重建时改革力度大一些,将来走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前面呢?当然,精简党政机构事关重大,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需要山西上下达成断腕自救的共识。
山西,能否绝地反击走到前面,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