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馀茎,一茎五六穗。”又到了挥镰割麦的季节。最近,一篇文章《小时候家里夏日收麦这是谁找的简直太有才了!》在网上热传。此文图文并茂,细节真实,令人一下子回想到当年收麦的场景。也有不少朋友对收麦饶有兴趣,不无向往之意,甚至想体验一番,认为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收麦的诸多环节,可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比如扬麦,就是一个技术活,需要较多的实践经验,还需要一定的力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扬场,麦粒和柴屑才能分离,更不要认为收麦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炎炎夏日,辛勤劳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艰辛。比如割麦,有经验的农人会割得又快又齐整,但也免不了被密密麻麻的麦芒刺中,再被汗水所浇浸,真是疼痒难忍。
古人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如果说前两句描写的是辛苦,后两句描写的就是焦虑。虽然疲惫不堪,但不顾天气炎热,只是盼望夏日再长一些,究其因,夏雨说来就来,收麦必须争分夺秒,必须最大程度利用毒辣日头。从打场到收割,从碾压到扬场,从暴晒到入袋,每一个环节都要快速完成,不能让麦子淋雨,哪怕受潮都不行。
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观刈麦》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他为自己未从事农耕却能领取薪俸而羞愧,就是因为看到了收麦的种种不易。而今天,我们有一些人,似乎把收麦当成了一件多么轻松愉悦的事情,似乎也缺少了一种不知农民疾苦的恤民情怀。
当年,“农家兹有获,卒岁可无馁”,如今农民生活确实富裕多了,起码不为肚子发愁。不用交公粮了,割麦也有机器了,但机器不能实现所有环节。烈日下的收麦依然辛苦,别想当然地把农耕生活想象得过于轻松。遗憾的是,现在确有一些人由于不接地气,对农村生活难免有隔膜,有时难免诗意化了乡村。
收麦那么劳累,吃得却极简单,往往只有一两个馒头、一个咸鸭蛋和几碗水就能打发,而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有炸鸡、有啤酒、有龙虾。对于收麦,有人看到了乏累,有人却看到了金色的土地、河流和诗意;有人看到了挣扎,有人却看到了日光浴。农民所谓的“过一个麦天脱层皮”,绝不夸张。
唐代诗人李绅写过两首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被后人赞为“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农民地位明显提高,无论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气质都非同以往,但劳累是不变的。我们这些不事稼穑的人,除了向他们致敬,更应该珍惜粮食,尤其是那些决策者,更不能糟蹋本可改善农人生活的民脂民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