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状元到底爱哪家?

2015年07月01日09:49  新闻专栏  作者:一图观政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一图观政

  又是一年揭榜时。中国人骨子里的“状元”情结已让高考状元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符号。人们对之或崇拜或羡慕,或嘲讽或鄙夷。作为在考试竞争中优胜的个体,一个状元的出现,不仅是先天智力与主观努力导致的偶然现象,更是教育资源、家庭环境、城市经济文化水平带来的必然结果。

  状元吸引力,北大胜清华

  网络上时常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小时候我总是在想以后应该上北大还是上清华,后来我发现自己想多了。”上一所好大学是中国人参加高考最直接的目的。一个考生能就读北大清华,是亲友甚至地方政府都为之兴奋的事。北大清华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地位,两所顶尖名校也毫无疑问地吸纳了全国绝大部分高考状元,恢复高考38年来,两校共录取了全国各省市区1400多名高考状元,占状元总数的80.62%。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香港公立大学正式面向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香港高校也开始加入高考状元的生源争抢中。刚开始大陆民众对港校充满好奇,在未充分考虑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差异等因素下盲目申请港校。随着大陆学生在港“水土不服”现象的增多,大陆高校实力增强,港校的吸引力渐弱,2014年,港校仅录取了2名省级状元。

  状元钟爱经管,人文社科遇冷

  在普通人眼中,高考是将来进入社会上层的必要条件之一,于是高考状元在专业选择时,不仅仅考虑到学科实力差异,在亲友、社会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带上了这种阶层流动的期待。数据显示,在高考状元就读的专业中,经济管理类占据了“大头”,这些“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在智力要求和知识密度上,不一定超过哲学、数学等专业,但由于其大好的就业前景,这些专业在众多专业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及其家长钟爱的“香饽饽”,而报考天文学、艺术学、哲学专业的高考状元则被视为“异数”。

  高考状元聚集省会城市,小地方“出头难”

  在校园内张贴长长的高考红榜是各省“超级中学”的特色景观。这些超级中学多坐落在省会城市,享有该市最优质的生源和教育资源,通过高考状元数、“最牛高考班”、一本上线率不断向社会展示其杰出的教育成果。

  与这些超级中学相配套的,是省会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课堂之外的隐性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地区,超级中学出产的状元数量更为集中,省会城市与小城市、小县城的教育成果差距也更为明显。

  以云南省为例,2000年以来,昆明市一共“出产”了26名省高考状元,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九,而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全省实力最强的重点中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培养出了38名高考状元,名列全国第一。

  结语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较小,状元的分布也较为分散,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来说,其省会城市的教育资源与小城市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省会城市出产的高考状元数量更多,分布也更为集中。高考状元的分布地图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版图的反映,要破除这种省会城市对状元的垄断,需要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弥补落后地区的先天不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考状元 清华 北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