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记得三年前北京那场暴雨?

2015年07月21日16:31  新闻专栏  作者:西坡  
北京暴雨,故宫“看海” 北京暴雨,故宫“看海”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西坡

  今天,7月21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新闻烦乱,天气阴沉。人们仍在为谁应该向谁道歉吵个不休。

  还有多少人记得三年前北京的那场暴雨,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个叫丁志健的年轻人?那一年,丁志健34岁,在一家名叫《阿阿熊》的杂志担任编辑部主任。2012年7月21日,丁志健驾驶一辆SUV行经北京东二环广渠门桥下,暴雨带来积水,车子被淹没,剩下的故事人们都知道了。

  若非被提醒,我也没有想起今天是北京“7·21”暴雨三周年。网络上每天有这么多热点,世界上每年有这么多灾难,遗忘似乎不是残忍,反而成了生命的本能。没有人能背负得起所有的灾难。然而,既然已经意识到这个平凡日子的历史含义,我无法再假装忘记。

  “7·21”暴雨总共吞噬掉79条生命,这是很容易查到的数字。如果再费点功夫,我们还能查到其中一些人生前的故事。你会发现一些人的勇敢,高大辉、李方洪、冷永成、郭云峰、李建民,这五人都在抢险救援中因公殉职。而在更多的人身上,你发现不了特别出彩的故事,你找到的只有普通,就像你我一样普通。而这一点往往最让人痛心,灾难揭示的最重要的真相莫过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同等的脆弱。

  生命脆弱,危险就在身边,所以彼此珍重就是最好的纪念。而人们应该知晓的,还有更多。

  自暴雨那一年的10月1日起,北京驾照考试进行改革,引入涉水驾驶项目。这一科目虽然只是针对大客车和大货车驾照的考生,但据了解,有大量C本考生也主动参加了涉水驾驶练习。

  经过那一夜,许多人学会了在水中如何撬开车门,学会了如何认识标示、面对泥石流、防雷电。只是很可能三年过后,当初学到的新知识已被忘得差不多。

  灾难在没有发生时,总是离我们很远,但只有任何时候都做好准备的人,才能以最大概率远离灾难。重复这一点,显得很说教,只有到下一次灾难发生时,才会显出必要性。

  “7·21”给我们上的不仅是救生课,经此一役,人们终于意识到,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不起眼的下水道。一次大暴雨是对一座城市过去多年急速现代化的检验,由于大自然不提供准备时间,所以检验才最真实有效。正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当时说的,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

  亡羊补牢,或许未晚。“7·21”之后,北京市对20座下沉式立交桥完成了泵站改造,多数加建了大型蓄水池,当然包括广渠门那一座;34条中小河道疏扩宽,其中有的河道是数十年来首次清淤;京港澳高速被淹处建起逃生通道,高速路边架设起高清摄像头……除了硬件上的完善,还有软件上的弥补,比如应急预案的演练,比如预警短信的群发。灾难往往来自看不见的地方,而对灾难的防范也必须从看不见的地方做起。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飞速进步的时代,但人类的能力远不足以消灭灾难或准确预知灾难。进步的标志应该体现在,我们能够从每一次灾难汲取足够的教训。重视生命和保护生命的理念不断加深,对灾难的防范、预警、应对机制不断强化。唯有如此,我们在每一次灾难中付出的惨痛代价才不是白白葬送。

  灾难只有带来足够深远的改变,铭记才是有意义的。铭记一次暴雨,是为了不让以后的暴雨再发生伤害。

    (本文原发凤凰评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北京 暴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