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华
“安倍谈话”于8月14日发表后,已引发日本及国际社会众多关注及评论。笔者认为,“安倍谈话”具有指标意义,其不仅架空了“村山谈话”,而且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隐隐发动了在历史领域的逆袭。可以预计,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博弈可能将长期化。
“村山谈话”已被架空
在“安倍谈话”发表之前,外界主要关注的是,安倍是否会使用村山谈话中的几个关键词——“殖民统治”、“侵略”、“反省”和“道歉”。表面上看,这篇谈话里有这四个词,但实际上却纯属文字游戏。严格说来,安倍既没有承认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也没有就这一侵略行为道歉。具体如下:
首先,关于“侵略”和“殖民统治”,谈话原文说:“决不能再次出现战争的惨祸。事变、侵略、战争……绝不应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必须建设一个永远告别殖民统治、尊重所有民族自决权的世界。”——很显然,这里并没有说是日本侵略了别人,也没有说是谁遭受了侵略。这符合安倍的公开观点——“侵略没有定义”。这实际上是否定了“村山谈话”,这里的“侵略”两字只是为了有这两字而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其次,关于“反省”和“道歉”,谈话原文说:“对于在此前大战中的所为,我国已经多次表达过痛切反省和由衷歉意。为将此付诸实际行动,战后日本一直在与亚洲的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台湾、韩国、中国等邻居共同铭记苦难历史,为和平及繁荣而尽力。”——请注意,这里与“村山谈话”有本质区别:村山明确表示,日本是对“侵略和殖民统治”(及受害国)表示反省和道歉。而“安倍谈话”中,道歉的对象是谁?又是为何而道歉?“此前大战中的所为”是什么?都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在日语里,这句“已经”的时态非常重要,安倍的意思是说:“我们已经多次道歉了。”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并没有在此次谈话中道歉——可能是因为韩语与日语的近似性,韩国方面对此极为敏感,已经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不满。
第三,与此相关,安倍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80%的日本人出生于战后。我们的儿辈、孙辈,以及他们之后的子孙——这些人与战争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让他们背负一直谢罪下去的宿命。”——结合前项中的“已经”过去式,安倍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道歉是以前的事,以后的日本政府将不必再反复道歉。当然,他没有解释为何他作为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还要去参拜那些祭拜“战前”人士的靖国神社?
第四,“安倍谈话”中加入了这么一段不清不楚的话:“同样,在与日本兵戎相见的国家中,不计其数的年轻人失去了原本有着未来的生命。在中国、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等成为战场的地区,不仅由于战斗,还由于粮食不足等原因,许多无辜的平民受苦和遇难。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战场背后被严重伤害名誉与尊严的女性们的存在。”
这段话极为重要,这实际上是对两个问题的回答:
一,大屠杀问题。安倍是在说,在战争中受害的别国平民,是由于“战斗”和“粮食不足”等原因遇难的。这实质上是在否认日军曾屠杀过平民。
二,所谓“慰安妇”问题。之所以加“所谓”,是因为这句话根本看不出“慰安妇”三个字。日本右翼一向有一种观点,即“战时性奴隶”是在历次战争、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绝不是日本独有。“安倍谈话”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右翼论调的变形而已。
正如读者所知,此次“安倍谈话”是以内阁决议的形式发表的。这意味着该文件将成为日本政府的正式立场。“安倍谈话”实际上是打算为日本政府的战争道歉划句号,而且不仅涉及到侵略战争问题,还打算一揽子解决慰安妇、大屠杀等问题。
可以想象,十年后,在战争结束80周年时,如果是一个更加保守的日本政府当政,完全可用“坚持‘安倍谈话’立场”为挡箭牌,不再就历史做新的道歉。
右翼史观的逆袭
“安倍谈话”的重要特点,就是其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日本右翼史观,开始对中国等邻国发起“历史逆袭”:
例如,在“安倍谈话”全文第二段就提到:“一百多年前的世界,以西洋各国为中心,各国占有并扩张广阔的殖民地……无疑,对此局势的危机感,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原动力。日本在亚洲最早建立了立宪政治,保护了自身独立。日俄战争还给予在殖民统治下的众多亚非人民以勇气。”——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当年殖民统治不是我一家,西方国家都有份,不要仅仅盯着我;日本走上后来道路是为了保护自己;日俄战争好歹还鼓励了你们这些殖民地民众的反殖民运动。
这种史观是典型的日本右翼史观,其逻辑链条接下来就是“大东亚战争是日本自存自卫的圣战”、“大东亚战争是从白种人统治中解放亚洲的壮举”。
这些话,安倍其实都说了,只不过换了种形式。
在“安倍谈话”中,关于这段历史是这么说的:“在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欧美各国以卷入殖民地经济来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从而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此间,日本的孤立感加深,试图依靠实力解决外交和经济上的困境。对此,国内政治机制也未能予以阻止。其结果,日本迷失了世界大局。 满洲事变以及退出国际联盟——日本逐渐变成国际社会经过巨大灾难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该走的方向有错误,而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这段话也是两层意思:“自存自卫”:当年,欧美各国拢住自己的殖民地,不对外开放,搞关门的殖民体系(日本官方的中文版本中,这个“区域经济集团化”译得不恰当,好像是一个什么今天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这伤害了日本,才导致日本被迫做出反应;日本的错误在于“挑战国际秩序”——这正是右翼的说法——从白种人手里解放亚洲,可不就是“挑战国际秩序”么。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对过去战争历史的清算,通常仅限于太平洋战争,或是扩展至抗日战争。左翼学者则认可“十五年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5年)之说。但是,对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史,日本主流社会并没有做过深入的反思和清算,反而时有所谓的“司马辽太郎史观”,亦即认为明治是欣欣向荣的、进步的日本。近年来,司马原著的电视剧《坂上之云》在日本的热播,就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恰恰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的胜利,才将日本推上了后来的军国主义道路。
现在,“安倍谈话”一方面没有明确承认后来的侵略,一方面又肯定了(这是日本首相首次正式肯定)日俄战争及之前的日本发展道路(这段时间涵盖甲午战争)。这根本不是什么“反省”,而是对当年受害国的挑衅,是安倍在向他的右翼支持者们表明心意。
不仅“不道歉” 还要在历史问题上反戈一击
综上所述,谈话之中,类似于此的“亮点”还有很多。在经过了半年多的酝酿、论证和修改后,最终出笼的“安倍谈话”可谓是一篇政客范文,集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于一体。如果是不熟悉日本情况的人,很难读出这篇文字里隐藏的魔鬼。
更重要的是,从“安倍谈话”看,日本保守势力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不道歉”,还要在历史问题上反戈一击——不仅仅是战争历史,还包括战后历史。就在“安倍谈话”发布之前,他的私人咨询机构“21世纪构想恳谈会”提交了关于历史谈话的建议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有专门章节回顾战后的中日和解过程,其观点大致可总结为:一,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毛泽东等中国老一代领导人之所以对日本战争责任“两分论”(即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众区分),是希望利用日本国内的“反美运动家”,促使日本在亚洲“中立化”;二,中日关系正常化后,日本对中国提供了3万亿日元的援助,是中国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存在”;三,后来的中日历史问题,与中国的“抗日教育”有关……如此等等。
须知,这一咨询机构中,云集了日本各界的代表人士,他们的观点,确实可以代表日本国内一定阶层的历史观点。如果日方秉承这一史观与中方打交道,今后,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上的博弈必将长期化,且呈反复波动之势。而且,双方历史争论的热点,很可能将不仅仅限于战争期间,还将扩展至战争以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