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什么?只有事实,没有答案

2015年09月14日09:24  新闻专栏  作者:不是官话  
许多人一直苦苦追寻“大学是什么?” 许多人一直苦苦追寻“大学是什么?”

  文/贺祖斌

  1.大学,是我人生追求和依念的精神领地,她的静幽,她的超逸,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她的深邃以及卓尔风姿,注定是我的灵魂寄所。我一直苦苦追寻“大学是什么?”然而只有事实,没有答案。

  2.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和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也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在这里,新思想,新观念,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并存包容,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这当然需要有“自由的表达”的批判精神和良好的争鸣氛围。

  3.当下大学所出现的学术腐败的频发、大学人文精神的丧失,突显了学术精神的缺失,使我们的大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大学时代精神不显,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专业结构、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由于大学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泛行政化严重,僵化的学术制度,压制了大学的创新精神。大学的腐败现象不断,使其作为社会引领的道德精神正在消退。

  4.社会需要精英人才,大学也应该有精英教育,“高尔夫”课程也许只是精英教育的表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精英教育的核心内涵。如果在专业上不重视这些内核的教育,在人格修炼上不重视公民素质的养成教育,即使开再多的类似“高尔夫”的课程也无法培养出“社会精英”。

  5.类似大学造“豪华校门”完全是一种浮躁之风,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外在表现。大学之大,不在于校门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学术能量之大,培养的学生为社会贡献之大!

  6.高校有必要取消行政级别,并建立校长公开选拔机制,而不是成为一个行政官员。如果校长官员化,大学将很难不成为一个官场,不用说大学将缺乏个性,难以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就连有没有真正的大学精神都值得怀疑。

  7.无论是“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还是“中国最大的官员群体在高校”所指的就是学术权力市场化、高校泛行政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非改不可。

  8.中国大学是否只有“指导思想”,而缺乏“大学思想”?的确,“独特的灵魂”的“大学精神”产生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独立思想等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9.蔡元培校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管理思想,和梅贻琦校长关于“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凝聚着大学校长的先进理念,说明一位校长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非权力性影响,这与他们对大学性质和使命的看法、他们自身的视野以及他们人格是密切相关的。

  10.为了提高就业率而“被就业”,已经违背了“就业率”自身的功能。“被就业”现象引发的就业率造假问题,不仅误导公众对教育的评价,也误导了就业政策,给大学生、高校、社会都造成一定的危害。

  (作者为广西玉林师院院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大学 精神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