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购物节“双十一”的真面目

2015年11月12日09:04  新闻专栏  作者:栗施路  
人造购物节“双十一”的真面目 人造购物节“双十一”的真面目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栗施路

  双十一最该打折的是什么?答案是自己的手。

  这一调侃已经明显表示出许多买家其实在买了自己必需品的同时还买了一些不该买,可买可不买的商品。在消费心理学上,消费冲动与群体效应会导致人一时认不清自己对商品的真正需求,这也就是造出“双十一”节日的目的所在。

  刺激全民消费

  “双十一”的真面目绝对不是让利买家而是刺激消费,相信大家心知肚明。而亚洲人的消费习惯又十分明显,几乎不需要太多花招。吸引男性消费者眼光的永远是美女,这就是车展和售楼处聘用美女销售的原因,而吸引女性消费者就是“打折”,所以“双十一”总和“败家娘们”放在一起说事。

  营造节日来刺激消费也利用了国人的从众心理。大家吃亏我吃亏也无所谓,大家都占便宜了我不能不占便宜,别人都买了我也去看看买点什么。如果说潜在的“双十一”买家多到组成一个正态分布,那么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本没有购物意向的人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从众的。

  经常网购的人占“双十一”买家的60%-80%。这些买家只是调整了自己购物需求的时间点,把前几个月和后几个月的购物需求转化成了昨日当天的购物行为。然而,这些人是给双十一刷新数据(天猫交易额12分28秒破百亿)和营造氛围的主流。利用已有客户的庞大群体为双十一造势然后再激发这个客户群体本身和潜在消费人群,这就是平台营造购物节概念的高明之处。

  传统促销手段

  有些人说双十一是我国电商业的伟大发明,其实这种购物节在西方早已盛行,其中12月16日节礼日(Boxing Day)与双十一最为接近。其实Boxing Day原名St. Stephen Day,是纪念基督教第一为殉教者的节日,由于教会在这一天会将募集款项捐给穷人,而慢慢的变成了赠与礼物的节日。随后因为紧跟圣诞节的原因,商家会在这一天赠送打折券和清空一年的库存,慢慢变成了购物日。

  并且,双十一的招数在日本这个成熟的商品社会也并不稀奇。在日本的商店总能看到“激安”和“限时贩售”等标语。“激安”就是特别便宜的意思,利用打折的标语来吸引客户,让本来不想买的顾客也来看看,不经意间将商店的货品展示变成了宣传性质的广告展位而省去了广告成本。

  “限时贩售”顾名思义,就是赶紧去购物车付款,根本不让你有比较价格的时间,以至于有些先提价再打折的商家蒙混过关。那些只是来看看的买家一看到“限时,限量,限购”,第一反应就是反正也不会贵到哪里去,然后先买了放着也不吃亏。其实双十一绑架顾客购物冲动的行为也是传统商家玩剩下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

  切换宏观视角

  购物节起到了什么宏观经济的贡献吗?首先刺激群体消费是激活经济手段,只要商品和资本在不断流动,就可以基本确保经济的健康。况且,我国的储蓄率本来就高,消费观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过于保守,导致GDP的消费构成占比总上不来,所以购物节的确有助于GDP结构的调整,但是作用不大。

  双十一给商品供给方提供便利。毕竟打折不打折,商家说的算,所以购物节给商家提供了一个无成本的权利(option)。其次,购物节的促销本来就是一种广告展示,在这一天商家可以名正言顺的赔钱卖吆喝,不用经过广告商分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楼盘还放在双11上卖。没看过房子谁赶去网购房子呢?但是网购的时候看到了房子低价的网络标语说不定就会去真实的楼盘看看。

  购物节带动了周边的一系列产业。大学生、农民工与社会闲散人士的就业一直是大难题,有可能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良好运作及稳定。电商平台的繁荣带动了个体经营、信息科技以及快递行业的繁荣。所以人造网络购物节在微观上可能诸多诟病,在宏观经济上绝对是功不可没。就算有人说电商平台是在烧投资人的钱,那么宏观上也可以理解为有钱人利用投资电商在为社会创造就业并且作出了经济贡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双十一 购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