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银平
又一次工作变动后不少奇葩问题再次接踵而至:“找关系了吗”,“花了多少钱”,小区里甚至有邻居好奇的问婆婆:“你儿媳妇怎么又调市里去了,你家亲戚是多大的领导呀!”大学毕业到现在已有6年,工作也换到了第5份。虽至今一事无成,却是不是引人遐想,毕竟在一些人眼中,私立学校、工商局、县委和市人大呈递进关系。所以,每一次工作变动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让人无言以对,并不得不承认,不知情者的猜测也蛮令人困扰。
我所经历的公平,你不懂:
五年前,因为父母希望我一个女孩子能有安稳的工作,所以选择了公考。那是一个招录两人的基层职位,在笔试成绩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排名第四的我面试取得了别人眼中不错的90多分的面试成绩,成功翻盘。上班后我被分到本市离家较远的一个县城,但因系统实行垂直管理,调动相对方便,一年后我成功调回老家;今年上半年,县里遴选公文写作人员,过完月子的我闲着无聊在同事的劝说下,参加考试到了县委,凭借申论第一分到一个别人看起来最好的部门;不久,市委、市人大等部门发布遴选公告,我再度考试、调职。
面对周围人“过程是否公平”的疑问,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公平,使得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没途径”却“有机会”。记得参加的第一次公考,上班后才知道单位一位中层领导的孩子同样参加了考试,与我报考的是同一个职位,且进入了面试。和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后认为稳操胜券的他甚至已经摆酒庆贺,却最终未能通过面试。相反,没有任何途径和熟人的我却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参加县里的遴选,我一度觉得笔试和面试环节均不够规范,甚至面试候场时一个考生直接说出“我就是不参加这次考试,XXX(一重要部门领导)过几天也得把我调过来”之类的话,结果,前来“打酱油”的我通过了,志在必得的他被刷下了;而最后的这次遴选,面试时遇到一位曾经的同事,他在市委大院上班的父亲一大早就来到单位,时不时打电话问对方“考官到了没”,并在我们入场前把他叫出安排有关事宜,最终,他仍然没有通过面试,我却取得了不错的分数。
我所经历的不公,你不懂:
第一次公考面试中,全市去省局面试的有几十人,面试成绩的前两名都很巧合的是系统内领导的孩子,且分数和我们其他人拉开了很大差距,原因你懂的;参加县里的遴选考试,真正工作了才知道编制很难调动,需要长期“出力不讨好”的借调,但却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出来容易回原单位面子上终归过不去。有一次科长安排校对另一位同事保存的资料,我发现她保存的资料不是最终版本,商议后科长安排她重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原本一件很小的事情,科长出门之后她把办公室上所有的东西都扔在了地上,直接无视我存在十多天。我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这是位科长都给几分面子的局长千金。
出现那么多猜测,我不懂:
到县局上班很久之后,才有熟悉的同事告诉我,县局有人传我是市局人事科长的亲戚,市局有人说我是县局局长夫人的娘家侄女。
公考前有教学经验的我,上班不久被选拔为系统兼职讲师。但真正开始授课是在我调回老家后。进行完系统基层巡讲后,一位负责宣教工作的同事在饭桌上对我循循善诱:你们这一次招录的公务员有多少人?为什么别人不能去讲课你能去?你在原单位怎么不讲课,调回来之后怎么安排你去讲课了?你还不明白吗?回过神来的我只能点头:“谢谢您的推荐!”尽管确定我去讲课的时候我们压根互相不认识。
参加市直单位遴选考试结束后,单位里一位退休的副局长问我:“你有亲戚是市领导吧?”事实上,就是她在我调去县委的时候问了我:“你有亲戚是县领导吧?”其实备受猜疑的不止我一个人,上班前,有同事和我闲聊:“和你一起考上的XX是XX县县委书记的儿子。”还有人感叹:“那个XX,上班不多久就去市里以干代训了,现在又考上留那了,家里关系肯定很硬。”上班后,见到这两个传说中的“官二代”,一个是法学硕士,一个有才到被戏称为“会走动的百科全书”。
有时候,也想问自己,为什么要舍弃小县城的安逸生活,还要承受到市里贷款买房的压力。只是坚定地想给女儿一个更好地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不想让她长大了和我一样孤军奋战还要倍受猜疑。当然,经历后才不再去奢想为她的将来铺关系路,只希望有越来越透明的选择。
(作者为河南公务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