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雾霾中活着,如此憋屈

2015年12月02日15:42  新闻专栏  作者: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让民众享有自由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为政者负有最大的责任 让民众享有自由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为政者负有最大的责任

  原标题:民众有权呼吸清洁的空气

  文/文钊

  11月30日,中国首都北京在破纪录的连续雾霾天气中,欢呼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国际货币基金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权重排名第三,并在明年10月1日生效。如果在清洁的空气和崛起的大国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同样期待的是,什么时候可以如此欢呼,为了人民可以呼吸到更为清洁的空气?

  在微信朋友圈中,那些或戏谑或调侃的“朦胧照”和祝贺人民币跻身“世界货币”的红色玫瑰夹杂在一起,顺手指而下,这真的是一幅奇怪的景观。我们可以用100篇论文说明加入SDR的战略价值——尽管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这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想象,一个拥有“世界货币”,并且如一些学者所预期的那样,经济体量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称为世界第一的经济体,这样一个国家的人民,最奢侈的愿望竟然是呼吸清洁的空气。

  城市被雾霾积压在被浓缩的空间里,你无处可逃。很多家长宁愿将孩子放在家中,也不愿意送他们去幼儿园。对于上班族来说,巴掌大的口罩或者刺眼的防毒面具是他们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防卫。这个城市活着,但如此憋屈。风何时回来?这样紧迫的疑问最彻底不过地暴露了人的脆弱,虽然自信可以改天换地,这时候又如何能够坦然宣称所有的荣耀?

  人们对“APEC蓝”、“阅兵蓝”的记忆让这种反差变得如此强烈,那些瞬间曾经让人们产生更积极的想象,一切并非不可能。但是正如官方人士和学界所不断强调的,这个城市的人民所感受到的,其中一部分可能并非这个城市的天气本身,而是整个京津冀的生态在一个城市的印射。

  事后人们多少也会知道,即使那样短暂的欢乐记忆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整个京津冀都在为此付出代价——从长期来看,这样的代价是必须的,但是人们也依然面对无休止的争论,因为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这很可能只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利益。当还原到个体的时候,他们都是民众的一部分。毕竟从局部乃至短期来看,这意味着经济数据可能变得不那么光鲜和好看,但是不要忘记,所有冰冷的数据背后也寄托着无数家庭的生计。

  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对雾霾的愤怒和不安变得更加难以承受的,正是经济的成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我们所要竭力换回的清洁空气,曾几何时,还被认为是天然就可以获得,不仅毫无价值,丢在一边也并不可惜。只是,时光荏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开始的有车有房,有稳定和高收入的工作,逐渐转变了焦点。

  当中国经济走过黄金十年,当大城市的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当中国甚至开始讨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从中等收入国家跃升到高收入国家可能不得不经历的考验,人们似乎是一夜间发现,原来清洁的空气,竟然早就被我们的雄心勃勃抛弃了。

  所以,民众自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即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我们呼吸的空气本身,同样混杂着我们制造的污染,区别只在于程度大小。比如说,人们对于汽车尾气到底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城市——不仅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或正在无可阻挡地变成车轮上的社会。清洁能源的种种努力,短时间内并不会让现实变得更好一些。

  有一天,当民众确信这原本就该是一项最重要的权利,这个时候,曾经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我们,现在还将不惜一切代价换回被抛弃的清洁空气。

  整个社会都在背负压力。这个城市没有发出的红色预警再清楚不过地提示了各个方面所面对的境况。我们通过了号称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京津冀联动联保,在环保上的投入逐年提升,很多城市将环保视为一号工程。但是诚实地说,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还无法摆脱雾霾梦魇,还不得不继续为自由的呼吸而奋斗。

  我们当然还可以说一些共同努力的话,但是应当诚恳地承认,为政者对此负有最大的责任,让民众享有自由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在这里,已经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采取更坚决和积极的应对,还是让环保法律本身具有更强力的刚性约束,这都是必须要接受的使命和考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雾霾 北京空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