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莫言教我们体会魔幻现实主义

2014年12月30日17:46  新闻专栏  作者:薛陈子  

  作家莫言百年来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

  央视《新闻联播》以意料之外的速度、情理之中的原因给予了莫言最高的政治礼遇,主播李瑞英热情洋溢的为观众宣读“本台最新消息”。在这则插播的快讯中,《新闻联播》将莫言定性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四大门户网站很快也将《新闻联播》的相关视频推荐到了首页的头条区域,虽然这是门户的常规流程,但他们的值班编辑由此可以确信,这个来自央视的定性间接确认了他们下一步专题报道的基础。

  微博上,有关莫言获奖的传闻已经纷纷扬扬传播了很多天。瑞典文学院正式公布结果后,一如既往,新华系、人民日报系、各大媒体官博以及微博运营商自己的新闻发布账号均在第一时间追逐这个新闻热点。与此同时,网友的讨论也随着微博媒体大战达到顶峰。

  二十多年前的一张照片被人挖掘出来,莫言、姜文、张艺谋三人光身子略显“香艳”的合影被转发了数以万计。显然,网友更关注热点新闻背后的八卦,这张应景的照片以及周边小道消息从侧面更加奠定了莫言的朴实形象。

  其实莫言在新浪和腾讯都开设了如今很时尚的微博,尽管他已经很多天没有更新。当然,各大微博运营商必然热切期望他能在这个新闻高潮时刻通过微博回应网友,写个只言片语。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果不其然,第二天莫言配合的在他的几个微博上都说了话:感谢微博上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

  朴实的莫言在公共舆论场中表现的谦逊无疑获得了大众对他的敬爱。在他的微博中,那些很久之前发表的博文下都满溢着热心粉丝的赞美之词。莫言,他真的是火了。

  中央电视台记者被邀请到瑞典暗示莫言获奖?这,竟也成为一条热门新闻。的确,在大幕拉开之前,国人、媒体有那么多的不自信,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怀疑这是一帮好事者的意淫。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甚至没有出现在新闻当事人首次亮相的山东老家。

  张佳怡是新浪读书频道的编辑,她11日左右就守候在高密,等待着最后结果的揭晓。无疑是幸运的,她第一时间亲密接触到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用手机拍摄到现场画面发布到网上。无疑她还是幸运的,一次正常的采访由于新华社、央视的失误缺位,她拍摄的并不很高清的照片被很多平面媒体采用。

  事实上,当天晚上消息传来后,很多报社并没有能拿出备好的报道方案。莫言获诺奖这一流传已久的消息在梦想成真一刻,真让不少新闻工作者手忙脚乱地撤稿、换版。有报社高管对笔者表示,其实消息宣布之前,很多人认为莫言获奖是一个“小众事件”。

  山东烟台的早报《今晨6点》使用了张佳怡的照片作为头版主图,该报执行总编辑赵先超忍不住凌晨就在微博上晒出了他们的版面,他们用大号的超粗黑字体写上了“此时莫言胜万言”。此时莫言胜万言,这则深思熟虑的头条标题折射出汉语的独特魅力,也赢得众多网友的好评。

  莫言老家的《潍坊晚报》丝毫没有掩饰他们的自豪之情,该报直接在头版头条上称呼莫言为“咱老乡”。而山东省报《齐鲁晚报》更是一点都不吝啬版面,他们用整版的红底阐述一个主题:高粱红了。相比齐鲁的小粗犷,南京的地铁报《东方卫报》头版则很干净,他们的值班编辑从图库选用了一张莫言的大幅照片,而这张照片的价格是平时的十多倍。

  那一天,“莫言空前莫言绝后”——河南《大河报》的头版头条让很多读者丈二摸不着头脑,虽然微博上有一些智者为这则标题作出了很多种合理解读,但仍有未明其意的网友痛斥标题“无趣、无聊、无耻”,编辑“绝情、绝义、绝后”。我们无须在此赘述该题的内涵,笔者只想说,在头版头条卖弄语言伎俩,实在有博眼球之嫌。

  事实上,莫言的眼球经济已经到来了,“后莫言效应”正在快速形成一个个新的热点。各地书店莫言作品售罄缺货、莫言作品编入教科书、莫言诺贝尔奖金用来在北京买房,传媒人刘春甚至在微博上吆喝有人要送莫言北京房产。

  此时的莫言,好像还是一如既往的魔幻。他面对央视“你幸福吗”的提问,竟然只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

  此时,我再一次深刻体会了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此时,莫言胜万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莫言 现实主义 魔幻主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