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曹林
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转载了一篇感人的报道:不愿掺杂劣质大米,不肯用鸡架充当鸡肉,也看不惯老板卖鱼短斤缺两…广东梅州的曾建伟当了20年厨师,因看不惯一些餐饮业“潜规则”,每到一个餐厅做不够一年就被炒掉。老曾说,“不管是做厨师还是做人,都要用良心去做。食品不安全等于拿刀杀人。”
宁愿被辞退也不掺假,做厨师需要用良心去做,这种行为和话语感动了很多人,人们纷纷为其点赞,赞其用良心反抗行业潜规则的坚守。确实,在充斥着坑蒙拐骗“互相投毒”的现实语境中,在“做面包的不吃自己做的面包”、“养鸡的不吃自己养的鸡”之类缺德规则流行的背景下,这个故事像童话一样,滋养和慰藉着很多人的内心。道德底线一再沉沦的社会,缺德已经不是新闻,人们对坑蒙拐骗已经见惯不怪变得麻木,觉得短斤缺两才是常态,用鸡架当鸡肉才是正常的人性,为了利益出卖良心才是现实,哪一天突然看到有个厨师竟然不与这种潜规则为伍,甚至为了坚守良心而不惜被炒掉时,就当成了大新闻。
很多人都把这个温暖的故事当成了道德沉沦时代的一碗心灵鸡汤,所以媒体像发现了人性的新大陆一样热烈的转载,人们也疯狂地转发。很多网友都说,每天网上看到那么多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安全地吃了,心中充满了愤怒、怀疑、焦虑、恐惧负能量,好不容易看到一条正能量的新闻,人心需要这种正能量。
我觉得,不能把这则“良心大厨”的故事当成一碗自欺自慰的心灵鸡汤。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很多人习惯把正面报道当成正能量,把像良心大厨这样的好人好事当成典型,而把批评性、曝光性、扒粪性的负面报道当成负能量,把媒体上揭露用老鼠肉冒充羊肉串、往牛肉里注水、脏作坊里生产面包的报道当成负能量。我们不能被这种简单的正负标签所迷惑,“用老鼠肉冒充羊肉串”之类的报道虽然让人心塞,让人恐惧于不知道还能吃什么,但这就是事实和现实,我们无法回避这个让人不安的事实。
媒体的报道本身并没有正面负面报道,也没有正负能量,只有真假之分。揭露真相是媒体的天职,产生何种社会效果不是媒体可以控制的。这种看起来“负能量”的报道虽然让公众觉得恶心和焦虑,但如果监管部门在媒体报道之后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履行监管职能,通过严厉的监管和惩罚让商人不敢再那么做,也通过舆论监督的压力迫使行业加强自律,这就是巨大的正能量。很多时候,媒体揭露食品安全的报道所以加剧公众的焦虑,问题并不在媒体报道,而在于报道之后监管部门并没有通过“严格执法”来让人心安,最终投射在人心的就是负能量。
良心大厨的故事很美好,大厨出污泥而染的道德剪影很有道德的美感,我们感慨,原来这世上也有好人,原来也有不与潜规则合作的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很无力,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童话,而无法从这个故事中真正找到慰藉。我们赞美这个大厨,可事实上我们清楚得很,这种坚守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人在坚守,可他的同事,他的老板,他的同行,更多的人在随波逐流和出卖良心。因看不惯一些餐饮业“潜规则”,每到一个餐厅做不够一年就被炒掉――故事的主角固然让人肃然起敬,但故事的另一面却是,餐饮业潜规则盛行,动不动就把那些不与潜规则合作的员工给炒掉。我们无法让自己只选择性地看到“正能量”,而看不到这个故事中其他缺德的大多数。
这种语境中,良心显得是多么的无力。这个故事中,只有一个坚守良心的人,而衬托他的是一个时代潜规则横行的群像。,我们无法从这个故事中寻找到坚守道德的自信,毕竟,有几个人能在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压力下保持良心呢?良心大厨似乎只适合被供起来让人顶礼膜拜,良心好无力。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得到吗?其他的厨师能做得到吗?
这碗心灵鸡汤中,更多的其实不是慰藉,而是让人五味杂陈的心塞。我们无法让自己沉浸于鸡汤营造的幻觉中,对现实视而不见。喝完了这碗汤,还得回到现实,每次到饭店吃饭时还得焦虑于不知道菜里放了多少地沟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