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租车司机应该见贤思齐

2015年07月12日10:04  新闻专栏  作者:薄文军  
北京出租车司机应该见贤思齐 北京出租车司机应该见贤思齐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薄文军

  出租车是流动的服务窗口;出租车司机是外地游客见到的“第一个北京人”。首都北京的出租车驾驶员向来有着较好的声誉,一直以古道热肠、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积极主动受到人们称赞。

  但近年来耳闻目睹,也有一些出租车驾驶员给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让偶尔进京的外地人伤了心,整个旅途不痛快,全家人不舒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由此也让北京人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打了折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特殊的服务群体,对城市文明建设所发挥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确实不能等闲视之。

  笔者了解到,在北京有些出租车驾驶员性格暴躁、粗声大气、摔摔打打,动辄对乘客发火,甚至抡胳膊吓人。有些人以“急脾气”自居,动不动就是歇斯底里的腔口,跟电视剧里那些急性子差不多,说话嚎嚎的,让人听了浑身起“小米”。这套少爷脾气,你若对着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使,或者在熟人圈里偶尔发作一下也许还说得过去。可对那些花钱乘车的外地乘客使,人家不吃你的、不喝你的,不该你的、不欠你的,凭什么受你这种窝囊气?你在家门口上无来由地对人家使这一次横,人家或许就能恼恨你一辈子。

  有些出租车驾驶员把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工作中来,把那些一辈子只打一次交道的外地乘客当成出气筒。岂不知,你对周边的熟人偶尔发次火,彼此还能担待,等你哪天感觉自己错了,还有向人家道歉的机会。可你对那些无辜的外地人发火,等哪天你知道自己错了,连个道歉的机会也没有了。无法冰释前嫌,你心里的歉疚就会背负一辈子。长此以往,你便会始终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中。当然,你也可能始终不认为自己错了,那你其实已经进入到一种病态,情况更是糟得狠。

  有些出租车驾驶员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不满足于个人生活现状,总感觉比上不足、比下无余,以一种畸形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和岗位,感觉全世界都欠他的,时时想找人发作,而举目无亲的外地人则成为他们宣泄烦躁情绪的首选对象。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讲社会分工不同,工作岗位或许是被动获得的。市场经济时代,你已经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何况你也不是非干这一行不可。既然选择了,就要善始善终、爱岗敬业,不能见异思迁、怨天尤人。古人讲,“不迁怒,不贰过”,动不动就迁怒于别人,是个人修养不够的表现。整天怀着这种心态,不但当不好出租车驾驶员,相信干其他任何一项工作也都干不好。

  外地人到北京,尤其是那些偶尔选择出租车出行的外地人,进京或者是为了读书,或者是为了看病,或者是为了办事,一般都是行色匆匆,不想节外生枝。你大发脾气人家不跟你计较,无非因为你在家门口上,人家惹不起你。可因为在自己家口上让别人感觉惹不起,你不感觉这本身就已经被人小看了吗?设身处地地想,人家拿着血汗钱到北京来消费,让你有生意可做,你即便不需要心存感激,但起码也不能恶语相向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自己家门口混,如果你哪天也到了外地,也遭遇到你这样的“当地人”,你又该作何感想?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的话,为啥不能好好说呢?对个别出租车驾驶员的蛮横粗暴、恶言冷语,许多外地乘客选择了息事宁人、宽恕容忍,没有打投诉电话。这或者是因为外地人的与人为善,或者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客场思维”。但作为出租车驾驶员和出租车管理、经营机构,应该对此作出深刻反思。

  好的北京出租车驾驶员成千上万,大家应该见贤思齐,多向服务明星学,向那些急公好义的老一代北京人学。衷心希望北京出租车驾驶员能为首都文明赢得更多点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北京 出租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