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赵作海出狱后的连环悲剧负责?

2015年07月10日09:13  新闻专栏  作者:陶舜  
赵作海 赵作海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陶舜

  坐过冤狱已属不幸,出狱后难以自给自足,更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制造冤狱的机制和土壤,永远欠他一个完整的生活正义。

  有关赵作海的辛酸往事,十天十夜也说不尽,现在他那堪称悲剧的后冤狱生活,勾勒出一个难以回避的中国问题:平反冤狱、国家赔偿、严厉追责冤案制造者,其实都不是正义的终点,而仅仅只是起点。对于入狱多年的蒙冤者来说,重获自由是艰难的,重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5年前,赵作海结束了11年冤狱,换来了65万元国家赔偿——无辜地失去了11年自由,换来这么点钱,怎么计算都是少的。如今63岁的赵作海躺在了河南医院病床上:钱用完了。

  5年花掉65万元,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并不稀奇,但对赵作海来说,这意味着他走出冤狱后最大的一个火把,熄灭了。

  在此期间,当地法院给他找了一份扫地的工作,月薪1200元,的确,他似乎暂时也干不了别的。新浪新闻帮他算了一笔账,儿子结婚花掉了6万;他曾被传销骗了,损失17.5万;试图做生意,亏损了;把钱用于投资,人家卷款跑路了,前去交涉,摔倒住院了。

  如果是个普通人,或许落个“智商低”、“运气差”被鄙视一下就完了,顶多再加上一句“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但对赵作海这样蹲过十多年冤狱的人来说,这一路他走得并不容易,虽把钱弄没了,其试图重建生活的那种努力,仍是值得赞赏和同情的。

  赵作海的经历并没有太让人意外的地方,我看见的是辛酸与无奈,而这一切在20多年前的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已被精彩地呈现过:老监狱图书馆管理员出狱后无法融入生活,不再被人需要,只好上吊自杀了。

  我们应该用心而仅仅是用耳朵听一听赵作海在说什么:“出来之后,我才知道钱这么不禁花,进去前,一碗面条才两毛钱,现在都7块了。再多的钱也禁不住折腾,不挣钱,剩下这些吃老本,咋够?”

  赵作海的悲剧展示了一个群体的命运,他提示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不仅仅是蒙受冤狱的无辜者,对于所有从监狱那边合法归来的人,他们日后的生活重建都应该得到一些切实的帮助。

  这种帮助我认为应该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国家赔偿的标准应该提高。像赵作海平均一年冤狱才赔5万多,民意普遍认为太少了,拿贪官来比吧,根据历史学家吴思先生基于大量判例的数据研究,贪官大约每贪160万判一年。同样是失去一年的自由,故意犯罪的贪官,失去自由的代价是160万/年,赵作海无辜入狱,失去自由的代价是5万/年,怎么说都是严重低估了平民的自由价格。

  其次,对于出狱者应该有人给予一些职业技能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培训,这个时代日新月异,三天不上网已经跟不上朋友圈的话题了,何况人家还在监狱里关了多年。必要的技能和文化培训是重建生活、自力更生的根本条件。这可以由适格的政府部门来做,也可以由NGO来做。

  此外,出狱者的族人应该欢迎他的归来,共同帮助他自立,而不是像赵作海的某些族人一样,拿走、借走他那的钱。当然同样重要的是这个社会要更加宽容,理解出狱者的难处,不要歧视有前科的人,将心比心,不要断绝他们重建生活的一线生机,更别把他们再次逼到犯罪的道路去。

  人应该生活在阳光之下,正义更是如此。其实,这个世界哪有正义,如果我们不去争取。赵作海暂别了正义之光11年,再回来的时候似乎总是走不顺,但他并不是被亮瞎,他的眼睛好着呢,正义之光也没强到亮瞎他的程度,5年来他在寻路和试错,现在他需要的是雷锋。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赵作海 理财 冤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