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郭宇宽
我特别喜欢做访谈,访谈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有时候好的访谈可以打开一个平时展现不出的非常精彩的世界,我在电视台主持的是访谈节目,在文字写作方面也特别爱用访谈体。一本传记有些像单口相声,而访谈就如同双口相声,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下,比在西方文化下,其实更适合用访谈体。就如同为什么西方的脱口秀节目往往是一个人单口说,而中国的主流是双口相声,这可能跟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系,前些日子一个真人秀节目邀请我带犬子参加,其他都谈得很好,他们要求我拍一段我和我儿子自我介绍的视频,我就很难接受,我说你们要是来采访我,我怎么说都很轻松,让我拍一段自己介绍自己,心理上多少有些障碍。
中国人特别需要访谈体,就像中国人特别接受双口相声一样,捧哏和逗哏是必不可缺的相互成就者。有时候你见到一个相声演员,在台下感觉他一点都不幽默,没有一个人配合他,包袱也抖不出来。访谈就是像双口相声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形态。
很多人如果写一本自说自话的传记,就非常乏味,看不下去,但有一个好的谈话对象,就表现得非常精彩,比他平时自己还精彩。但现在有很多名人访谈,而这些访谈,甚至也出成了书,但却很难让人读下去,话题松散,甚至一些在我看来完全没有访谈的必要,几乎是“伪访谈”。如果把一个人的生辰平铺直叙,甚至是杂乱无章的堆砌,为什么还需要访谈?
对于如何达成一个“真访谈”,而不是“伪访谈”,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要建立在前期研究的知识基础上
我看有些名人访谈都出成书了,上面开头都是,你哪一年出生?你上的什么学校?这些个人简历都可以罗列的问题,不知道作为访谈内容有什么意义,显得非常松散,而且显得对访谈对象不是很尊重。访谈和街头采访不一样的地方是,一个访谈要做前期案头工作。
2、要有问题意识的线索
访谈者不光是被动的叙述陪伴者,要有挖掘出新的信息的意识,做一个访谈和写一个博士论文一样,不能做一个资料堆砌,要有新的问题方向,每一次访谈,至少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方向,有些没有经验的访谈者,和访谈嘉宾,谈话谈了几个小时,拉拉杂杂很长的文字,最后不知道谈了什么?这就是失败的访谈。有一些访谈甚至要有学术性的问题意识,你问的问题,背后还有问题背景和理论高度。问题意识是访谈价值的基础,甚至有些时候和访谈对象提出好的问题,大家一起思考,比获得一个简单清晰的答案更加重要。
3、谈话要构建张力
很多访谈,看着跟白开水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捧哏”的角色没有扮演好,但做一个访谈者不是一味顺着访谈对象。
特别是电视访谈对现场张力要求很高,我在《新闻调查》做访谈的时候,对于现场的张力要求可能在节目中是极致的,我第一次做节目,算是试镜吧,到外地采访,制片人张洁陪着我,给我压阵,也是助威吧,采访的时候站在一边看,后来跟我说:你问得他后脑勺冒汗。《新闻调查》有一些节目有监督性,又是中央台,自然比较强势。但其实,对于很多有分量的嘉宾,你越是和他构造一种谈话的张力,越是对他的尊重。
我刚在陕西台的《开坛》做主持人的时候,有一次对话的是中央台的老台长陈汉元,我当时还是个在校学生,他是电视界泰山北斗的老前辈。他在采访前,大概怕我有压力,化妆间里主动跟我说,你当主持人就是要“见官加三级”,你得敢问,跟我别客气,就像当年徐寅生连扣“12大板”,我们合作这期节目才精彩。
比如《60分》的华莱士采访江泽民,就是连扣大板,上来问江泽民:你是个独裁者么?把江主席问得满头大汗。但恰恰就是这样的提问扣准了西方观众最感兴趣的问题线索,也把江主席的潜能激发了出来。后来讲江泽民还在香港记者面前称赞,华莱士“很有水平啊”。
有时候越是看上去针锋相对的访谈,越是真诚和善意的,当然要达到这种状态,也有一些诗在题外的工作,就相当于上场跑一百米之前先要做一些热身活动,否则容易身体受伤。
4、要勇于面对访谈的不确定性
经常遇到一些缺少访谈经验的访谈对象,要求提供访谈提纲,理由是要做准备,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是可以给一个简要的提纲,但是告诉他们现场是会有所发挥的。访谈过程中,因为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轻微的焦虑和紧张感对一个好的访谈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些没有访谈经验而又地位比较高的访谈对象,要求访谈者给出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他也确实做了认真的准备,结果出来的谈话效果,好像一个人举着麦克风,另一个人在读稿子,非常乏味。
我认识一个德高望众的画家,他讲他画画当一旦觉得一个题材已经画得非常熟练,他就画不下去了,因为那样意味着每一笔都没有新意,就没有艺术性了。
好的访谈也是一样,《论语》最核心的就是孔子和他学生们的相互访谈,不是孔子拿着教学大纲在台上讲,孔子随时和他的学生在互动中逼近问题,经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回答,甚至像子路这样爱顶撞老师,把孔子逼到发毒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有时候你都能想象孔子简直面红耳赤的场景也记录其中,这些都是成就孔子一个伟大的导师的形象的。
至于这种访谈,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有一些记忆不准确,或者之后想起来有什么要补充的信息,完全可以事后修订。
5、要用心交流
有些访谈看上去把该问的都问到了,但总觉得差一口气,让人看着不走心。这里面来自于访谈双方的互动。有时候一个访谈者并不是长得很好看,普通话很标准,却能访谈得非常成功,像奥普拉˙温福瑞,常能和访谈对象达到一种心灵的默契。一个神品的访谈能走进别人平时不愿意打开,此时却非常舒畅的打开心门,甚至能够帮助访谈对象,认识到平时自己都不能认识到的自己。
就像有些表达,一些强烈的情感,无论是示爱还是道歉还是感恩,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但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下表达才合乎情理,大家的人生经验都能体会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有些话是访谈对象平时也许不愿意说的,换了一个场合说,都会觉得很奇怪。但就是在这种访谈的场景下,访谈者营造了一种磁场,一种不是技巧而是建立在真诚和尊重基础上的磁场,让被访谈者说出来却非常自然,而且在这种场合下,平时一直想说,不好说,现在终于说出来了,有特别舒畅的感觉。
(原标题:访谈是一门手艺活儿——做一个“真访谈”的五项修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