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主笔的凤姐励了谁的志?

2015年07月19日09:45  新闻专栏  作者:西坡  
罗玉凤 罗玉凤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西坡

  一夜之间,凤姐成了“励志人物”,成了“正能量”的代言人,成了底层小人物逆袭的代表。只因为她成了主笔。

  按说,凤姐签约主笔,没外人什么事。主笔不是国家职称,商业网站也不是学术机构,双方只要你情我愿,就万事大吉了。“文章千古事”“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样的文章观早已不合时宜。然而有些事还是让我想不通,比如一些网友的评论。

  “几年前我们傻乐着看着芙蓉和凤姐,如今凤姐移民了,芙蓉穿梭于各种互联网大会,只有我们还傻乐着。当大家还在笑谈罗玉凤的时候,人家已经拿上了美国绿卡。是我们的冷嘲热讽成就了现在的她,而我们却恍然不知。你说是她聪明呢,还是我们笨呢?”

  “你没有她努力就别屁话多,起码她都是靠自己,实打实的做自己的事情,为了生活拼命。你拿着手机电脑骂她讽刺她有资格吗”

  “一群SB就知道嘲笑别人,罗和芙蓉在努力的时候,你嘲笑别人的努力,嘲笑别人的容颜,自己呢,一天到晚只知道愚蠢地展示所谓的优越感,从不踏实做事。”

  怎么?凤姐当上主笔还不算,还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和免受批评的特权?

  我不理解“主笔”是怎么与“成功”“励志”划上等号的。当然,每篇3000-5000元的稿费让我和我的许多同行羡慕不已。但既然谈“成功”“励志”,这点钱就算不上了。我想,人们称叹凤姐的逆袭,主要是觉得“主笔”一职赋予了她一个体面的身份,一个不断在边缘挣扎的小人物,终于得到了主流的认可。那点稿费倒在其次。

  不仅一些网友开始称赞凤姐的“努力”“接地气”“真才实习”“正能量”,凤凰网客户端主笔运营总监蔡信也表示,“凤姐的形象以及这些年的经历,足以让她成为一个励志人物,代表一群人来发声”。

  可是,凤姐的逆袭真的有那么“正能量”吗?她究竟获得了什么“成就”,做了哪些“实打实”的努力?

  我们回顾一下凤姐的“成长史”。

  罗玉凤成名,源于2010年2月初播放的江苏卫视情感访谈栏目《人间》。在这期名为《我要嫁白马王子》的节目中,罗玉凤的男友小吴向节目组求助,称女朋友嫌自己条件不好要分手,节目组还安排了“闺蜜”雪莲和“新男友”小志出场。就在这期节目中,罗玉凤依靠一些出格言论引发全国关注。后来,罗玉凤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节目中所谓男友、闺蜜、新男友,都是群众演员。也就是说,凤姐梦想的起点是一个骗局。

  随后,凤姐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出国,以致现在许多人还把“拿了美国绿卡”视作她成功的标志,而不关心她是怎么拿的绿卡。凤姐这样概况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是从9岁起开始努力阅读每一份读物。18岁确立第一个职业规划。20岁写诗。20岁实习。21岁教书,23岁用教书两年的钱到上海,24岁开始炒作,25岁用炒作的名气加炒作的钱到了美国。”她还说过,自己是“东骗西骗”到了美国。她从未讳言自己的炒作与“骗”。

  然后,凤姐在新浪微博转型做“公知”,讲了一些被追捧的话。但正如我的朋友伯通所指出的,凤姐的三观并没有那么正。她说过,“因为自己爱狗,就不准他人吃狗肉,这是赤裸裸的精神侵略,暴权政治,是对他人人权的践踏。”虽然用词夸张失当,但大意没问题。但她还说过,“温州动车事故死了35人,他们为中国的人口优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要说我揪住凤姐的“黑历史”不放。作为一个言论者,文责自负是起码的道义责任,不能指望别人自动修正记忆,帮助自己维护形象。而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起家时所有不光彩的事,也要随时做好被重提的准备。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犯过错就万劫不复了。而是说他/她必须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不能假装不存在。因此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人只要成功,所有不光彩的往事都可以抹掉不论。

  总结凤姐、芙蓉姐姐等网络红人的发家史,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路线图:先无所不用其极博出位,成为人人喊打的审丑对象,然后在适当时候转型,做一些“正常”的举动,发表一些“正常”的言论,最终成为“励志”的典范。

  相比于一般朝九晚五周末加班薪水可怜还要被老板骂的一般上班族,凤姐的“奋斗”绝没有她渲染的那么悲情,这是一条高效、快捷的终南捷径。因此我格外不理解,人们赞美凤姐的“励志”,究竟在赞美什么?赞美她出名的方式,还是赞美她洗白的方式?

  我又想起那句话:好人成佛,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坏人成佛,只需要放下屠刀。

  有无数人像凤姐一样身处底层,他们都想要成功。只不过有的人觉得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有的人即使身处困境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后一种人或许不如前一种显眼,但更显眼就代表更值得赞美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励志 凤姐 罗玉凤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