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教师,各行业的职称都要改革

2015年09月10日09:17  新闻专栏  作者:王传涛  
有评不完的职称,就有操不完的心 有评不完的职称,就有操不完的心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传涛

  李克强总理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5年12月底前,各省份改革实施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9月8日《京华时报》)

  在教师节前,国务院给了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职称制度改革。而且,在此改革中,我们看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十分期待的许多改革内容。比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取消了名目繁多的教师职称种类,也取消了小学教师职称的天花板;比如,更加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这更有利于公平公正;比如,弱化了论文的作用,让老师们不再疲于应付所谓的学术论文;再比如,更加强调了公开透明的原则……

  当然了,此次职称制度改革还可能并没有满足部分教师的愿望。比如,“改变过分强调论文”仍然是强调论文;再比如,教师的职称收入占所有收入比重过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职称高的工资高,即便没有多少工作量,其工资仍然高,职称低的即便工作忙死累死,也还是那点工资;再比如,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在评聘职称时,仍有许多暗箱操作的空间,在制度设计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纰漏。但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满足了当下教育体制对于人才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应该是政府对于人才管理、人事管理的有效探索,这对于其他各行各业的职称制度改革,都可能会提供一些镜鉴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所有的体制内单位,几乎都有种类多样的职称制度。事业单位自然不必多说,在许多企业尤其是国企,也非常重视职称制度。在这样的职称管理体制下,无论是一线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行政人员,都有评不完的职称。

  工作半辈子,就是评职称的半辈子。有评不完的职称,就有操不完的心。关于考英语,关于考在职学历,关于单位的荣誉和奖励,关于学术论文的花钱发表,关于年龄和工龄,还有平时的工作表现……都能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行业,被认定为评职称的重要标准。应该说,对于数千万的体制内工作人员而言,评聘称职已经成为了养家糊口之外的最重要工作生活内容。

  然而,死板僵化的职称管理制度,已经严重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也存在大量的造假与舞弊现象,如果不改革,恐怕会背离现代人才管理机制。同时,改革我国不合理的职称评价制度、剥离绑架在职称上的不合理的福利和待遇,也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其实,早在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就曾表示,全面开展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职称评审管理办法》。现在借助于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东风”,实施全国所有行业的职称改革,已然箭在弦上。

  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推进,所有行业职称改革的有关问题都将被抬到桌面上来讨论。之如职称制度中哪些标准已经严重落伍、哪些收入不应该绑架在职称上、该不该考英语、该不该发论文等具体问题,也能够在社会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公开讨论。尤其是随着人力资源部门管理思维的进步,各行各业的职称制度改革,也尤为可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教师 职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