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灵说那么多,不过就是不爱了

2015年09月10日09:38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张泉灵 张泉灵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海涛

  我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张泉灵在微博上发的文章《生命的后半段》,阅读量已经达到600万。这篇文章讲述,42岁的她,告别工作了18年的央视的原因及想法。

  这两年,央视相继有主持人离开,张泉灵的“离职敢言”是相对高调的。但它说,她跳出的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这话讲得很讨巧,也是我所欣赏的。一个受益于体制的人,在离开体制的时候,如果把体制数落一通,显然是不厚道的。

  她说,自己依然“功成名就”依然“初心未改”;

  她说,年初得了一场病,被怀疑是肺癌,开始思考如何填充后半段人生;

  她说,她恐惧于“世界在翻页”,如果不够好奇和好学会像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

  她说,感到自己的好奇心在鱼缸外,而身体在鱼缸内。

  然后,她遇到了猎豹CEO傅盛,见到了一批创业者,看到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最前沿的想法,以及,年轻的活力。

  然后,她决定跳出鱼缸,跳出自己的习惯,跳出自己擅长的事情,去开启生命的后半段了。

  这个心路历程,可以有多种解读。我是这么解读的——一个人功成名就、进入中年,不能满足于现状,后半生如果重复前半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无异于浪费生命。所以,要勇于改变现状,要舍得放弃眼前的成就,去开拓新的人生,让人生更有意义。

  张泉灵娓娓道来,在我看来大概就是表达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后半段》,是一篇美文,或者说是一篇励志作品,它会让更多的人,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后半段。

  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思考完自己的人生,感慨一番之后,并不能像张泉灵那样作出改变,跳出体制,奔向市场,重新定位。因为,绝大多数人,本来就在体制之外市场之中,蝇营狗苟得过且过焦虑不安,更没有资格遇到类似猎豹CEO这样的人。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尤其是到了40岁的中年人,与张泉灵一样,都身在鱼缸里,但并没有能力跳出去。

  励志文章或心灵鸡汤就是这样的,口感很好,并无功效。

  其实我上面那段解读,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一个42岁的中年男人,家庭幸福,夫妻和谐,却生活乏味,虽然“初心未改”但激情不再,觉得人生就这样了,仿佛看到自己死去之前不过就是这样了,不免焦虑起来。这个时候,突然有机会与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从新开始崭新的人生,于是决定跳出鱼缸,跳出习惯,跳出擅长的人事情,去开启更有意义的后半段生命……

  这个说法一变换,显然就不那么好看了,也不励志了,也不鸡汤了,甚至也不道德了。但是这两种说法的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当下“不爱了”,而有有能力有资格“重新爱”,于是便重新爱了。

  是的,张泉灵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表达了一个意思,对原来的工作不爱了,至少是不那么爱了。对于央视的工作,她一定不如18年前她26岁的时候刚进入央视的时候那么有激情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当皇帝还有当厌倦了的呢,何况是当一个媒体人。

  是的,终究要说到媒体人。这两年媒体人出走的不在少数,相当多人解读是,媒体生存环境恶化,但归根到底,其实就是是大家在不爱了之后,一批人有能力跳出鱼缸“另寻新欢”。至于有的人,在跳出之际,把体制数落一通,把环境糟糕强调一下,把理想被践踏表达一番,我基本上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体制从来都是这样,环境从来没有好过,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一个人从进入某种体制那天起,他就应该知道,那个体制做好事的时候,他是可以分享功劳的,那个体制做坏事的时候,他摆脱不了帮凶的身份。

  可是,有些人善于讲故事,善于把自己的职业崇高化,营造出一种个人的努力可以洗去身份原罪的假象,最后身心俱疲累觉不爱——骗自己,心更累。

  所以,张泉灵这样成功的媒体人的离开,总体上一件好事,她在电视台“空出”的位置,很快会有一个人激情满满地顶上,而她本人则开启了值得期待的后半段生命。多好。

  只是,她的“好”,几乎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那些依然还爱,或者虽然不爱但又没能力另寻新欢开启生命后半段的媒体人继续下去的价值。他们似乎只能像张泉灵所说的那样,等待着自己像只蚂蚁一样,被即将翻过的一页压过去……

    (首发“海涛评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张泉灵 媒体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