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厅长发布“偏方”为哪般?

2015年10月15日09:17  新闻专栏  作者:王传涛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现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现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传涛

  近日,曾因回应医务人员打通“任督二脉”而走红网络的甘肃省卫生厅厅长(现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又火了——据称刘维忠搜集发布在个人日记上的“偏方”,在微信、微博上广为传播,号称能用最便宜的药治疗常见病,受到许多网友追捧。(10月14日《重庆晚报》)

  作为一名正厅级干部,刘维忠很红。此前,打通“任督二脉”、积极推荐吃猪蹄等做法,为这位卫生部门的领导干部惹来了不少的争议。在网上,刘维忠既有许多忠实的粉丝;又有不少质疑者。支持者认为,这人推荐的偏方有效果,可以实现“便宜治病”的基本诉求;而反对者认为,作为国家干部尤其是卫生系统的领导干部,发过多没有经过临床实验的偏方是不合适的。

  刘维忠是典型的“偏方狂”,这一点看起来像乡村的“赤脚医生”,有点“土到掉渣儿”。但客观来说,没有人否认这位卫生厅长朴素的民生情怀。正如他所说的,要“便宜治病”。说得高大上一些,就是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刘维忠的初衷是善意的,从某个角度讲,这还体现了一名卫生系统领导干部“心系黎民”的高尚情操。

  “厅长的偏方”,其实是在挑战当下“医院的正方”。前者便宜、实惠,有时有较好的效果,但有时候可能并不容易被患者接受,对特殊群体也可能效果不明显;后者“高大上”,价格高得让人生畏,动不动就要住院治疗外加全身体检,甚至于即便住了院、检了体,医生也开不出正儿巴经的处方来。无论怎样都要挂吊瓶,抗生素也是必须要打的,无论身体里有没有细菌导致发炎的情况……

  “医院的正方”,对我而言,很像是奢侈品。说一下近日的个人经历。前几天,孩子咳嗽发低烧,我和妻子的意见是,只要不超38.5度就不吃药、不打针,毕竟对三四岁的小孩来说,一个口腔溃疡都会引发高烧。然而,奈不住家里老人的心疼,于是去医院儿科。儿科大夫60岁上下,看上去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结果看了看孩子的情况,就说先去验个血吧,回来再给肺部拍个X光片,如果有炎症就住院吧……医生分分种就要花个上千的节奏!而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最大的疑问是,医生拿个听诊器听听,拿个棉棒看看扁桃体,用经验解决问题开个处方怎么这么难?

  “医院的正方”,对许多医疗事业的从业者而言,就像是永远也不想到达的终点,绕上几个圈子,也得不到一个低成本的、有疗效的“答案”。而医院也越来越像是只为赚钱的盈利机构。钟南山院士曾讲,“现在大医院都在拼营业额,而不是拼抢救率。”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全世界的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惟有中国医生靠卖药生存。”这些,都相信是广大国人患者很难得到“医院的正方”的原因。

  得不到“医院的正方”,“厅长的偏方”就会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仅凭这些偏方成本低、易买到、不难求等特点,笔者就要为刘维忠厅长点赞。说得更深一些,刘维忠是在挑战整个医疗体制,是在表达对当下医疗体制现状的不满。而这些,都需要值得肯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偏方 厅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