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刘雪松
面对未来中国可能出现的3000万光棍,浙江财经大学教授谢作诗通过博客劝告世人不要杞人忧天。谢教授出招,用市场化的方式“出清”,用价格调节供求,收入高的男人优先找到女人之后,收入低的男人可以几个人合起来找一个老婆,因为“在那些偏远的穷地方,就有兄弟几个合娶一个老婆的,而且他们还过得其乐融融”。
谢教授看起来是在用经济学的思维破解性别比例的婚姻难题,实际上是用市场化的途径解决未来3000万光棍的性问题。所以谢教授此外提出的诸如允许同志合法结婚,与一些国家和社会同类话题的诉求完全不在一个谱上。谢教授的经济学原理提供的方案,归结到底三句话:女人是解决男人性资源匮乏的商品,够不上整个儿买下的穷人,几个人凑起来买;更穷一点的,向发廊妹、站街妹按次数买;赤贫的那些,男人之间相互替代解决。
谢教授的性方案,语出之惊人程度,远远超过了专家茅于轼的贫困人口住的廉租房“应该没有厕所,只有公共厕所”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后者说的是物,前者说的是人。如果完全用经济学的原理比照,世界上还真找不到比它们更妙的招数。
但是经济学家指给人类社会的诸如“合娶老婆”的出路,却呈现出反人类的特征。人类社会发展,其中核心的一条标志就是现代婚姻制度对于女性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出于人性的、人格的,包括了伦理与羞耻、自愿与限制等方方面面。
而谢教授的理论,是将男女婚姻关系中性别比例出现的矛盾,用女性商品化的方式代价而沽,他试图解决的不是性别比例问题,而是性的原始宣泄问题,这等同于把人类社会往几千年以前的蒙昧状态中拉回去,什么爱情与平等、什么人格与尊严,统统在性别比例的差异中用金钱关系去解决,最终达到男人都有机会获得性需求的那种相安无事的效果。
且不说谢教授的理论画卷,因为击穿法律底线的不切实际而显得无比荒唐,单这合娶老婆的“其乐融融”,也是想当然的描绘。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确实不排除某些原始部落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比大潮流有慢了半拍的;也不排除极其落后的偏远地区,确有极个别的一妻多夫情况曾经出现。但是,落后与愚昧,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的心头之痛。消除这些落后愚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遗憾的是,谢教授不以为耻、反以为福,给未来社会提供了重回原始蒙昧世界的所谓出路,这让人怀疑的已经不只是一个贵为教授的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问题,而是教书育人者的三观要不要这么凌乱。
经济学中的资源配比原理,用在一妻多夫式的人伦道德与法治颠覆上,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教授和专家这些称谓的认知底线。虽然谢教授也是出于一家之言,但社会角色上来说,却依然属于专家之言。尤其作为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播者、价值与价值观传导者,这种言论是与这个角色不相匹配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