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刘雪松
纵是一千个不愿意,莫言还是出现在了10月25日开幕的“世界佛教论坛”上。莫言说,有关部门找到我们领导,领导指示“必须去”。
莫言“第一反应我不去”,觉得面对的是世界多个国家的高僧大德,是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教授,而自己“是一个写小说的、搞文学的,到这个论坛上来等于是登台献丑”。
莫言这是客气话,也是真话。在这么个“专业”高深的论坛上,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少也是有些违和感的。好在莫言见多识广,关于佛教、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等方面的见解,用普通人的目光看,莫言的论述未必比各路高人有多少逊色。他的一句“内心有戒律,行为才会有约束”,便充满着人生的参悟和正能量。
很难讲莫言的最终出席,与“第一反应”的“我不去”,此间有没有半推半就的意思,但从莫言开场就把“领导批示必须去”扛出来说事,显然对于自己的情绪不想有半点隐瞒。
领导让去,不得不去。这就是中国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现实人生。“有关部门”找莫言的领导,显然是拿准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七寸。中国人拜天拜佛,不如拜权力最灵。领导一发话,谁都会推磨。再说了,“有关部门”请来了国外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你莫言作为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如果拒绝,这架子是不是拿得忒大了些?从这个意义来说,莫言是以名片的形式被打到世界佛教论坛上的。因为有国外的一位诺奖得主在,莫言出席,就般配了,就体面了。所以,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身份,还有另一个功能——让别人分享骄傲,分享体面。哪怕你再忙、再不愿意,哪怕你有一千个不情、一万个不愿。但领导一句“必须去”,你也只能“一定去”。
权力如此多娇,令诺奖得主也折腰。莫言的这番经历,恰好与他受邀参加的这个分论坛主题撞上了车——生命的相遇。
当生命相遇权力,人的内心就多了一份额外的戒律,于是你的行为就平添了一份约束。即便这会议,跟莫言还真八竿子也打不着,即便你是个诺贝尔奖得主,但在权力面前,你依然是个弱小者,如同莫言在阐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观点时所说的那样,你“无法抗争,抗争必定要付出沉重的牺牲”。
莫言是个讲真话的人。虽然有着权力的戒律,但他还是把自己的感受如实表达了出来。莫言参加这次论坛,其实也是用自己的经历,在演绎着他现实生活中的《生死疲劳》,只不过,小说阐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他自己,却阐述的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权力的关系。
一个讲真话的人,却不能真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这大概也是权力面前的无奈吧。当然,把这当成一次行善,那就另当别论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