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石川
今天,记者节,也是立冬。每隔四年,记者节就会遇见立冬。
尚未立冬,北京已飘起了初雪,“今秋第一场雪,比暖气来得更早一些”。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飘洒洒的风雪中,独在异乡的人难免会有“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的苍凉。
孤烛,又如何?一烛虽如豆,也能亮暗室。
日前,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的594名采编人员领到了新闻记者证,一份被称作记者节的“礼物”。一名网媒人由此欣慰道:“记者证给予了我们网络媒体人充分的认可与肯定。”有证,可名正言顺采访。有的名记并无记者证,也写出了不少重磅报道。证,并非最重要,尤其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年代。
时值记者节,无论新媒体人还是老媒体人,无论新闻网站记者还是传统媒体记者,恐怕都会感触万端,别有滋味。
与前些年相比,如今的媒体人,精神饱满的少了,一脸迷惘的多了;雄心万丈的少了,安于现状的多了;一脸荣光的少了,自我解嘲的多了;矢志不移的少了,自我犹疑的多了……
据悉,在美国,记者常年入选美国最差职业排行榜,原因是任务重、压力大、收入低、升迁前景不好。一个例证是,获得今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穷得连房租都付不起。
这一两年,媒体人离职渐成潮流,今年似乎尤其明显。人各有志,无论坚守还是告别都是个体的自我选择。离开了,位置腾出来了,新人容易冒出来。而一拨又一拨的人,俨然扎堆挥别,在新鲜血液还未补充到位之际就毅然决然离开,与其说对所曾供职平台不再眷恋,毋宁说对整个新闻行业不再深抱希望。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的这句诗,总让人翻来覆去地引用。当初,那些年轻人走进新闻行业,一定怀有明亮梦想;而如今理想不再,或与梦破碎有关,也与种种不如意有关。
这确实不是让人兴奋的季节。伤感,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伤感,源自忧惧传统媒体前路莫测。伤感,也源自梦想变得一地鸡毛。
记者节,新闻人都去哪了?去年曾有媒体追问。其背景是,媒体变革加速,媒体环境急剧变化,不少人选择了转型与“逃离”,一些人流露出彷徨与无奈。根据梳理结果可知,有的早逝,有的“进去”,有的重建民间公益,有的转做公司公关,有的做创业弄潮儿,有的做大公司高管,还的投身学术……
选择不一,去路不同,但可确定:告别媒体,不等于就是逃离,就当了逃兵;尽管离开新闻业,不等于就会迎来辉煌,但是毕竟多了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
还有人想走,却不知所往;仰望前路,却空虚紧张。正如有网友调侃:“换下吊儿郎当的背心裤衩,掐灭左手的烟蒂,走出采编中心的大门,媒体人转行,发现自己调不了程序、渲不出CG、卖不动产品、搞不定客户,光环之下,媒体人的求生技能其实少得可怜。”
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士相比,媒体人绝非一无是处,有劣势也有难以取代的优势,为此,不必充满优越感,不必自我涂抹,也不必妄自菲薄。不做记者,不等于不能参与公共事务;理想断裂了,不等于就该苟且,从此蝇营狗苟。
无论时代再怎么变,新闻不会消亡,新闻人也不会消亡。新闻人,仍然是国家这艘巨轮上的瞭望者,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仍在为历史写下初稿,记录这个时代的光明与黑暗。无论漩涡多么汹涌,困境多么繁重,总有一些新闻人秉承良知和正义,不为权力所威逼,不为资本所收买,不为阴暗所淹没。
留,还是走?不同的人,或给出不同的选择。无论留还是走,都请记住:每块石头里都有座雕像。如何自我塑造,以及塑造成什么样子,决定权在自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